欢迎访问
低空经济万亿元级市场爆发在即
2024-11-13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78

关键词: 低空经济 无人机 产业链 标准体系 经济发展

undefined

第八期新型工业化大讲堂现场

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特色文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自今年以来,低空经济频频“出圈”,在为生产生活赋能增效的同时,催生着一个万亿元级的大市场。

10月3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赛迪研究院”)主办的第八期新型工业化大讲堂活动成功举办。本期讲堂以“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如何‘高飞’?”为主题,多位地方政府领导、知名专家和头部企业代表围绕低空经济产业热点充分交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有关领导出席,活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乔标主持。乔标表示,当前,低空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关键。发展低空经济,要因地制宜,以试点示范先行、应用场景驱动,推动行业从“飞起来”到“飞得好”。

产业链各环节蓄势待发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运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兵介绍,低空经济的主体为无人机,在技术方面主要依托数字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该产业基础设施智联化,实施数字化空域管理,靠近人群城市,广泛融入生产生活。

此外,数据成为低空经济最重要的资源。“航空器在运行与控制方面已基本实现无人化、智能化,其安全防护措施也全面依托数字化技术。同时,低空经济所有的管理指令均通过数据链完成。这标志着我们从依赖脑力、机械力,步入主要依赖算力算法的空间应用新时代,而新型生产工具的核心也正在于此。”张兵说道。

目前,我国低空经济无人机产业已具备规模化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消费级民用无人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70%;工业级无人机全球市占率则达到53%。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在无人机领域中的多项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卧龙电气航空电机及驱动系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航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宁德时代500Wh/kg电池已开展实验室验证;辽宁锐翔RX4E成为全球首款申请23部飞机适航审定的四座纯电动飞机;亿航智能、小鹏、沃飞长空等企业的eVTOL产品实现首飞或取证,其中亿航智能EH216-S产品获得全球首张生产许可证。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同时,我国低空经济已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农林植保领域,2023年植保无人机数量达到20万架,作业面积约21.3亿亩次,覆盖农林喷洒、施肥播种、喂养小龙虾、果树摇花、梨树授粉等环节,产值可超百亿元;在电力巡线领域,国网上海电力运维人员应用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保电重要变电站500千伏三林站开展设备全面特巡;在物流配送领域,美团等企业自行研发生产无人机,并建立数字运行管控系统,成功实现从传统物流企业向数字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升级;在低空运输领域,深圳打造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乘客从深圳北站乘坐直升机可实现1小时内到达粤港澳大湾区90%以上的地区……

“低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城市智慧化进程,构建新的交通方式、优化资源调度,同时为城市群、都市圈的区域发展提供更高效的交通解决方案。”中国安防协会无人系统安全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晓禹表示,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高效的“低空立体交通网”,通过低空与地面交通的融合,形成综合立体的交通体系,促进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快速交通联动,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无人机及eVTOL新型航空器的出现,从根本上革新了空间利用方式,进而催生出多种新应用。”张兵指出,以往,传统航空器因城市场地受限、噪声污染严重及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出行。而如今,这三个方面的状况均已发生明显改变。“交通出行、载人载货一定会是未来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农业和工业等领域也将迎来规模化应用。”张兵预测。

未来三到五年实现“无人驾驶、无人监管、系统全面总控”

在低空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标准体系建设、监管和安全也要跟上。记者了解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放宽,低空空域对无人机及小型飞行器的开放程度显著提高,这不仅促进了航空活动的多样化,也给空域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同城市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案,这种多样性导致了空域使用需求的差异化,使得统一的空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所有情况。”孙晓禹指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对于高效、安全的低空交通网络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空域资源的竞争和调度必须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交通需求。

孙晓禹建议,应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空管平台载体。他解释说:“我们可以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动态分析天气、流量等因素,生成最优航路,避免飞行冲突;并根据历史数据预测空域流量,优化航线布局,减少拥堵和风险。此外,AI系统可实时监测无人机飞行,精准识别异常并预警;而大数据平台则能够回溯轨迹,追踪违规。两者结合将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确保无人机合法、安全且合规飞行。

设备标准不统一,同样增加了空域安全风险。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航空标准化研究中心无人系统室主任、研究员胡应东表示,目前,低空经济产业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亟须研究和建立一套能够依据国内标准表征低空航空器符合适航要求的工作机制,并同步打造一个与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紧密结合的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在无人机领域,我国主导制定了ISO国际标准12项,国家标准36项和行业标准66项,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但仍缺乏从全产业视角系统开展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同时在新兴应用领域标准、跨行业协同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空白。”胡应东说道。

胡应东建议,针对低空经济标准工作需求,一方面开展覆盖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航空器、低空运营服务、低空保障等低空经济产业标准体系研究,包括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另一方面明确低空经济标准制定重点方向,加速制定高效包容的市场和技术准入标准。在检验检测方面,构建覆盖低空航空器设计、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的检测认证体系,突破低空经济检测相关关键技术,包括低空智联网检测技术、飞行性能监测及识别检测技术、无人机数据链信息安全评测技术、多体制低空感知平台检测技术等,建设形成低空经济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打造低空经济领域全方位的一流检测认证品牌。

在张兵看来,低空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四大显著标志,分别是自主制造主导、大众化应用普及、场景丰富迭代和产值规模扩大。他谈到,当前,我国低空产业已从“有人驾驶、人工管控、系统辅助”的模式,转向“无人驾驶、有人监管、人机协同”,预计未来三到五年,有望实现“无人驾驶、无人监管、系统全面总控”。

因地制宜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

当前,各地加速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如何根据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关键在于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和互补。此外,还需注重整个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一个领域。

天津市依托研发制造和空间资源优势,聚焦低空经济无人机、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的研制生产,着力培育上下游体系,加快推进成链成群成配套,目前已拥有低空产业相关企业数百家,其中大型制造厂商10多家,配套企业类别完善、产业基础扎实。

山东省工业门类齐全,在低空制造行业已具备较强基础。该省在贯彻落实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基础上,制定出台《山东省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及《山东省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并推出全省首批无人机典型应用场景28个、重点产品26个,全力打造低空经济新的增长引擎。今年4月,山东省滨州市成功建成并投产运营全国第一个无人机共享加工中心。该中心涵盖了从快速设计、定型、试验试飞、适航审定服务等各个环节。

“我们将进一步贯彻国家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低空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格局,加强京津冀低空基础设施联建,利用区位优势在飞行器测试、无人物流配送、通勤摆渡等方面协同发展给予支持。”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称,将继续优化产业生态、精准开展项目招引、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在深化首批应用场景对接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第二批典型应用场景的征集遴选工作,打造特色化示范场景。同时,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组建山东省工业级无人机创新制造中心,争取形成平台带动、产业发展倍增效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