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隐性债务 财政政策 化债思路 经济发展
11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介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相关情况。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的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加上另外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的8000亿元,合成3年达8.4万亿元规模、5年共10万亿元规模的“以债化债”资金,再加上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以及地方平均每年再消化4600亿元隐性债,形成了宏观层面一揽子增量政策组合中的一大“重头戏”,清晰地展现了化解全国地方隐性债务余额14.3万亿元的通盘部署和工作推进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在此前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蓝佛安部长已经预告了这项政策的方向和主旨。如今,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重大决策出台,既解地方“燃眉之急”,使其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又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腾出资源、时间、精力,增强我国发展动能,提高金融借贷投放能力,利好实体经济。一系列举措堪称以财政政策加力增效、承前启后服务国家“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实施的“大手笔”。
这项重要的增量政策有两大看点:一是化债思路的“升级版”;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前景。
先说化债思路转变。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大,利息负担重,“爆雷”风险度高,必须以化债来“排雷”,这早已成为共识,而这次的“大手笔”方案安排,在工作思路上体现了带有根本转变性质的“升级版”特征。正如蓝佛安部长所归纳的,一是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二是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三是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四是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从政策效应看,能够发挥“一石二鸟”的作用。这一“升级版”式的思路转变,带来的将是政策效应的显著提升,并将结合深化改革、优化机制、强化监管,对于未来隐性债成因进行“釜底抽薪”,有望就此给我国地方隐性债基本画上句号,对接“地方公债开明渠、堵暗沟”的长治久安诉求。
再说财政政策加力前景。此次发布会上,蓝佛安部长以详实有力的数据说明,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偿债用途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这样归纳起来,蓝佛安部长表明了一个重要且实事求是的基本判断: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这也意味着如有必要,未来我国赤字率也有结合以公债弥补赤字机制而作出提升的空间。这在现实意义上呼应了明后年我国财政实施更加给力政策安排的前景,这也正是社会各方都高度关注的前瞻性事项。
综上,此次新闻发布会传达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给力”的信息,无疑对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引导预期向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