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2024年深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大事
2025-01-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110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中通道 城市规划 深圳 交通枢纽 电子

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2024年6月30日开通运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回望2024年,深圳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创新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一流的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魅力。

  人与城双向奔赴,城为民增益福祉。今天,让我们翻开“2024深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大事”,入城市肌理,品街巷蝶变,访万家灯火,感融融暖意,共同见证深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气象万千、幸福美好。

  一、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全球标杆城市”绘就蓝图

  2024年9月26日,深圳首部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的城市发展空间蓝图《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深圳为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以实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深圳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打造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深入推进深港、深中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高标准打造宜居、枢纽、韧性、智慧的全球标杆城市。

  二、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日臻完善,科学人文艺术精神愈加彰显

  加强城市规划“一盘棋”统筹,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多层细化、多域示范”的城市规划体系,编制《山海城市特色风貌规划设计导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导则》《完整社区规划建设导则》和《民用建筑新型基础设施设计通则》《工业上楼建筑设计通则》《新型产业用房(M0)建筑设计通则》,形成“三导则、三通则”城市风貌和建筑品质导控体系。注重山边、湖边、河边、海边“四边”美感,聚焦0.5-5.0平方公里片区级精细化设计,高标准开展光明中心区、梅林关片区等一批重要功能节点城市设计,推动深圳唯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2035保护规划获批,科学人文艺术交融,城市精神愈发彰显。

  三、百平方公里连片开发区域划定,城市规划建设与房地产新模式加快构建

  创新超大城市集中连片开发建设深圳实践,坚持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与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划定72片约100平方公里集中连片区域,高规格举办招商推介大会,推出13平方公里首批招商用地,确保各类优质项目落得下、建设快、发展好。全年完成土地整备8.3平方公里,落地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项目57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亿元,17个项目完成土地出让,龙华区华南物流园片区、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坚持宝地宝用、集约发展,创新思路盘活存量低效土地,编制实施低效用地盘整和功能优化调整规划,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腾挪释放等多元举措,分类有序盘整全市约215平方公里低效潜力土地。规划打造立体城市,编制实施《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4-2035年)》,以重点片区、轨道枢纽等为重点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开发,空间分层出让、三维地籍等改革试点获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空间利用更集约、更高效。

  四、“20+20”产业空间前瞻布局,空间要素保障强大可持续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印发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年)》和《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保障指引》,优化细化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范围,统筹布局20大科技创新集聚区,规划打造约525平方公里的“20+20”产业空间总体格局,全年围绕“20+8”产业集群整备连片产业用地350.6公顷,供应产业用地313公顷,保障了商业卫星和空天智能创新中心、罗山科技园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以强有力的要素保障支撑“工业第一城”向新向上。

  五、保障房筹集供应超额完成,城市宜居品质不断提升

  高标准编制全市居住空间、城中村改造等专项规划,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全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02个,惠及居民约8.2万户,完成179个老旧小区改造,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年供应居住用地151公顷,发布《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2024版)》,减少住宅公摊面积,出台优化住房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等政策“组合拳”,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全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网签成交超过10万套,同比增加47.2%。坚持跟着产业园区走、跟着大型机构走、跟着轨道交通走、跟着盘活资源走的“四跟”发展策略,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5万套(间)、供应8万套(间),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结构。全国首创“房屋交易+公积金提取”联办、存量房跨行“带押过户”资金免费托管、商转公“零材料”办理、公积金直付租金等便民服务,实施租房100%提取阶段性政策。与中山、东莞、惠州、梅州、汕尾五城达成协议合作,实现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缴存互认。

  六、726公顷公配基建用地保供,15分钟社区生活圈惠民生

  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等民生社会事业,高标准编制面向2035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布局专项规划,完善社康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等规划建设标准,加快构建全民、全龄友好型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年供应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726公顷,占各类建设用地供应比重60%,有力保障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第三十高级中学、茜坑水厂改扩建、彩梅立交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基础设施落地。编制给水系统、综合管廊、电力设施及高压走廊等专项规划,深入推进全行业厕所革命,完成公厕建设规范、管理规范修订,加强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全市新建改造公厕100座,公厕无障碍综合配置率达60%以上,深圳“公厕永远有纸”“超级干净”“一厕一景”屡登网络热榜、广受好评。

  七、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595.1公里,交通枢纽能级跃上新阶

  3号线四期、7号线二期、11号线二期、12号线二期、13号线一期南段等5条地铁线路通车运营,全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595.1公里,客运量单日最高达1188万人次,全年累计达31亿人次,均创历史新高。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6147.6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单日最高达20.8万人次、单月最高达566.7万人次,打破历史最高纪录。货邮吞吐量188.1万吨、同比增长17.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开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19条,累计达89条,新开深圳至墨西哥航线成为中国民航距离最长的直飞国际客运航线。机场三跑道、T1和T2航站楼等项目稳步推进。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3338万标箱、同比增长11.7%,增幅为近十年最高值,稳居全球第四。新增组合港航线6条、内陆港4个,组合港内陆港总数增至62个。“渝深港图定班列”入选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首次获批内陆港启运港退税政策,启运港扩大至5个深圳内陆港、44个海港启运港。

  八、深中通道踏浪海天,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加速推进

  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于2024年6月30日开通运营,深圳至中山的车程最快缩短至约30分钟。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日均车流量超8万车次,单日最高车流量达16.7万车次。新开深中、深广两地跨市公交,日均运送乘客超8000人次。投用深中、深江航空港和南沙城市候机楼,开通深中、深江机场快线,吸引超20万人次珠江西岸城市旅客来深乘机、同比增长超230%。联合中山市共同印发《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行动方案(2024-2025年)》,强化设施连接、规划衔接、空间对接,珠江口东西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九、重点区域交通治理成效显著,超大城市路网运行均速领跑全国

  印发实施《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发布《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完成158个枢纽、口岸、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打通断头路31条,新改建自行车道超700公里、累计达4415公里,新划设地铁出入口周边等道路范围内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1100余处。以“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交为辅”为原则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30条,新开特色服务公交线路324条,公交客流强度1.17人次/公里、同比增长9.63%。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百度地图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2024)》和《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深圳路网密度保持全国第一,成为人口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中通勤者能够在45分钟内由居所到达工作地比重最高、高峰时段交通运行速度最快的城市。

  十、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揭牌,城市全球形象新名片璀璨亮相

  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仪式在深圳成功举办,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进入实体化运行,成为落户深圳的重要国际组织。以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为牵引,深圳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湿地城市和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国际交流合作,举办2期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研讨班,与马达加斯加、柬埔寨签署红树林保护修复合作协议,编制完成《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5年)》《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4-2035年)》,全年完成红树林营造17.48公顷,建设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47个,丰富的自然体验课程服务市民近10万人,红树讲堂跨学科融合实践等两项自然教育活动荣获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全民守护生态的共识加速汇聚。

  十一、山海连城计划贯城串趣,绿美深圳画卷悠然铺展

  纵深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新建提升光明科学公园、人才公园二期、盐田叠翠湖郊野公园等35个公园,全市公园总数达1320个。利用闲散小微绿地“见缝建园”,建设社区共建花园100个。完成10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新增种植树木65万株,新增立体绿化31万平方米,初步打造形成小三洲、后海等10处连片成规模特色赏花地。开展竹子林山廊整治等43个生态修复项目,鲲鹏径一号桥入选广东省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新增生态修复面积26.71平方公里。绿道、碧道、骑行道、步行道串联成网,新建提升绿道308公里,打造特色步道40条,“鹏城万里”户外步道总里程达3600公里以上,鲲鹏径荣膺2024年全国十大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之一。编制《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2025-2035年)》,规划构建覆盖全市超1000公里全域骑行网络,固戍码头-上步码头滨海休闲骑行道西段50公里实现贯通。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汇地方标准,红树林保护碳汇全链条交易获评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联合恩平市完成红树林保护碳汇跨区域首拍。

  十二、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动能澎湃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经济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8%。南海东部油田连续3年高产稳产油气超2000万吨。海洋电子信息、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涉海重点项目进展明显,深中通道、妈湾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揭牌运营,深圳海洋大学东校区工程封顶,深圳港盐田港东作业区、西部出海航道二期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取得新突破,完成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实现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我国首个LNG冷能养殖“蓝色粮仓”喜获丰收。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国际深海科学技术大会。海洋治理空间持续拓宽,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获批两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计划)。

  十三、重大建筑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建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升级

  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屋智能重点实验室、质量评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低碳建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全国重大建筑科技创新平台落地深圳(全国共15个)。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54.5%,居全国前列。智能建造试点项目124个,项目数量和综合评估成绩位列全国第一,28条举措被纳入全国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大力推动BIM报建和研发应用,鹏城实验室一期等5个项目入选广东省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范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等4个项目入选2024年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推进73个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全年新增绿色建筑2300万平方米,天大佐治亚理工学院获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六届能源智慧社区倡议(ESCI)最佳实践奖低碳示范城镇类别金奖,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科研楼等45个项目应用光伏一体化(BIPV)、“光储直柔”技术。

  十四、科技之光点亮现代治理,城市运行更智慧更韧性更高效

  以实景三维数据为底板,建立覆盖“空中、地面、地下、海洋”的四维时空数字底座,打造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投用河套、前海智算中心和智慧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发布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先锋版,编制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布局规划,建成低空起降设施443个,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94条、累计达250条,低空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同比增长27%。在全市公园打造无人机巡航、智能割草、无人观光车、智能淋浴等30种管理服务场景200余处。深圳公共智慧停车平台上线运行,全市近9000家经营性停车场、267万个停车位数据全量接入、动态更新,日均为270万人次提供停车场位置、空余车位数、收费标准、开放时段等停车动静态信息查询及导航等服务。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新增开放测试示范道路1162公里,累计达2000公里。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