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对中企“下手”了?在对小米公司采取措施后,印度方面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其他中国公司,这一次被盯上的是vivo、中兴通讯。
6月1日消息,美国彭博社援引从印度企业事务部获得的文件报道说,印度政府正在调查中兴、VIVO等在印中资企业可能存在的“不当财务行为”。
再下“黑手”,变脸如此之快?
据悉,印度企业事务部自称已收到来自匿名信源的举报,称相关中资企业可能存在欺诈等违规行为,将对其审计报告进行认真审查。资料显示,印度政府部门4月就曾对VIVO启动了关于“所有权架构和财务报告方面是否存在重大违规行为”的调查,同时表示要对中兴的账目等进行审查。
印度突然发起调查,对于vivo而言,或许有点始料未及。vivo一直对印度市场寄予厚望,其计划,到2023年为止,将在印度投资35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0亿元),用于智能手机的生产,年产能增至1.2亿台。
为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密切关注此事。中国政府一贯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合法合规经营,同时坚定支持中国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然,这也意味着,继印度执法当局对小米公司以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采取司法行动后,未来可能有更多在印度经营的中国公司受到审查。此前,印度执法部门在调查中宣称小米通过“谎报”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将资金转移出境,并一度以此为由冻结该公司银行账户,已扣押属于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Xiaomi Technology India Pvt.)(小米印度)约48亿人民币(7.25亿美元)的资产。
另外,也有消息显示,小米全球副总裁马努·贾恩已被印度执法局传唤,对其外汇合规情况进行调查。但根据领英页面显示,马努·贾恩的定位已经变成迪拜,职位也去除了“小米印度负责人”的身份,只保留了小米全球副总裁的职位。
目前,这一争端还在等待印度法院的最终裁决。但编者从小米的反馈来看,涉及事件的款项是使用专利技术的特许权使用费,所有账单全部合法且真实,之所以成为印度当局的攻击目标,只是因为其是中国公司。
从近十年来看,印度当然不希望成为一个商品倾销地。2014年时,莫迪政府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提高了进口关税。到2016年,印度又要求对电池、充电器等配件征收高达29%的进口税,这也是为什么小米等企业会在印度进行本土化生产的原因。
而面对印度这块蛋糕,具体到手机行业,每家手机厂商自然都想在印度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小米的性价比,以及一加专注于高端。印度各个价位段都由中国厂商把持,中国手机加速了印度智能机普及速度。
不难否认,对于印度来说,小米、vivo们是重要的,他们的这些工厂,给印度创造了数以万计个就业岗位,满足了印度总理莫迪“印度制造”的愿望,拉动了当地的经济。但当局为什么突然要“变脸”,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失道寡助,利益博弈?
显然,莫迪政府在追查企业方面很激进。不过,这一举动似乎也印证了“失道寡助”,代表美国苹果公司等科技巨头的游说团体“印度手机与电子产品协会”随后致信印度政府部门,指责该国对科技行业使用特许权使用费的机制“缺乏了解”。小米、OPPO、印度本土企业 Lava 以及苹果及其供应商富士康和纬创资通都是该协会成员。
虽然没明指小米的案子,但印方相关做法可能会对从事相关业务的企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其他公司也面临类似小米的风险,使得专利权使用人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需要支付繁重的专利费,另一方面还要担心执法行动。
如果印度营商环境持续恶化,不排除苹果、富士康、小米等科技企业将产业链迁移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可能性。就例如,越南总理范明政在5月中旬访问苹果加州总部,允诺创造“公平、透明和基于市场的商业环境”,希望争取苹果增加在越南的产业链布局。
毕竟,据知情人士最新透露,印度企业事务部已着手审查500多家在印中企的账目,除中兴和VIVO外,小米、OPPO、华为、阿里巴巴等在印设有运营单位的企业均在审查之列。
据悉,企业事务部已致函部分在印中企,要求提供有关公司董事、主要股东、受益人和所有权架构等详细信息,并可能在7月发布报告。届时该报告将决定企业事务部是否会将案件转移给专门负责“严重商业欺诈”的执法机关进行进一步调查。
在外界看来,特许权使用费是一种将钱转出印度的常规、简单操作方式,但印度执法机构显然没有充分了解情况。
因此,印度政府突然以财务不当为由,连续对小米、vivo进行调查审查,或许是为了扶持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当前小米、vivo、OPPO等中国手机厂商占据了印度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印度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三星,却不在印度政府的调查名单之中。
而此次被调查的另一家中国企业中兴通讯,也早已被印度政府“区别对待”。总而言之,印方种种举动很难让人不感到是针对中国企业。
其实,早在2021年10月,印度政府便开始对中国手机厂商“发难”。当时,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向vivo、OPPO、小米、一加发出通知,要求获取这些手机及其组件的有关数据和细节。
总的来说,印度巨大的人口总量意味着这个国家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表面来看,小米、vivo等和印度政府的合作是一场互利的双赢,但事实上印度都有在很谨慎地对待着这些蜂拥而来的海外厂商,政府的热情有限,更多的是利益博弈。当中国厂商过于强势后,印度也不再满足于现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