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的转机,就出现在美修改了芯片禁令后。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遭到了老美的制裁,修改芯片禁令就是制裁华为的手段之一。
芯片禁令被修改后,华为海思设计的芯片无法被代工,且华为无法外购芯片,几乎只能靠禁令修改前的芯片库存维系生存。
但正因为美修改了芯片禁令,国内科技企业也终于意识到中国在芯片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正如外媒所言, 断 芯出现了反效果。越来越多的国内科技企业进入芯片领域,开启了芯片自主研发的道路,芯片领域的“去美化”正在加快。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短短6个月,国内芯片进口数量为2796亿片,同比下滑10.4%。
和去年相比,中国上半年芯片进口订单砍掉了290亿片。这传达了一个什么信号?我国正在减少芯片进口量,力争完成“2025年芯片自给率达70%”的目标。
不可否认,芯片进口量减少,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疫情、通胀、缺芯等,但中国芯片进口量减少也是事实。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投入到了芯片领域,自研芯片也有很大的进展,其中,国内手机厂商就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继华为之后,其他国内手机厂商也加强了芯片自研,以小米12S Ultra为例,官方介绍的这款手机拥有两枚自研芯片,其一是小米快充芯片澎湃P1,其二是小米电池管理芯片澎湃G1。
但近日,有大神对小米12S Ultra进行冷拆解,发现机身内还有一枚未曾官宣的芯片——澎湃C2。此前小米就曾发布了澎湃C1,这是一枚ISP芯片。很显然,澎湃C2芯片就是澎湃C1的升级版。一款手机上搭载三枚自研芯片,这确实是中国自研芯片的一大进步。
当然,作为主要“受害者”,华为在自研芯片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据悉,华为在屏幕驱动芯片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且华为在芯片堆叠技术方面拿下了专利,这也为华为在高性能芯片方面的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哈勃还对国内芯片相关的产业链企业进行了投资,涉及射频芯片、EDA软件以及芯片制造设备等方面,目的很明确,华为想要彻底摆脱对美芯片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打造一条100%属于我们自己的芯片产业链。
任重而道远,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