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沉寂已久的半导体板块迎来久违大涨,A股多只龙头股触及涨停。
点燃这波行情根本原因是:巴菲特居然买了台积电的股票!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披露的13F文件显示,该公司三季度建仓台积电,共买入6006万股,持仓市值达41亿美元,直接晋升为前十大重仓股。
有市场分析猜测,伯克希尔可能认为,世界离不开台积电制造的产品,只有少数公司能够积累资金来生产高端芯片,而芯片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
巴菲特的这一动作,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毕竟,经历过此前连续三年的大行情之后,芯片板块今年整体表现略有放缓迹象。而且当前来看,半导体景气周期能否持续的讨论已经步入争议期。
其中一方认为,这一轮芯片行业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电子需求的下滑,包括:PC以及智能手机。
此外,质疑渠道商囤货和景气周期持续性的声音也愈发增多,再加上厂商资本开支的增加,芯片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也让人担忧。
而另一方则指出,以国产替代为主,随着智能车、5G、Alot等智能硬件的普及,产品含硅量的不断提升,包括以汽车电子为下游的功率半导体需求量迎来了历史性的提升。
目前,芯片供需的现状如何?造芯大厂,还挣钱吗?行业未来的赚钱逻辑会有啥不一样?
芯片供需的“澡堂定律”
消费者支出缩减重创智能手机的销售,高通已将本季度的预期收入下调25%。
AMD本季度PC处理器的销量比去年下降40%,并表示可能会裁员数千人,到2025年计划削减高达100亿美元的成本。
在9月,美光就已经筹划明年削减一半资本支出,毕竟第三季度的收入骤降至42.5亿美元,同比下降45%。
上个月,费城半导体指数从峰值下跌了47%,而大盘下跌26%,最近经济低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惊人的库存过剩。新官疫情期间,对许多数字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旺盛需求助长了美光的Mehrotra等芯片高管的乐观心态,这也导致预测未来有些偏差。同时,为了防范芯片短缺的情况发生,人为积累库存量。
这使得芯片行业受到今年夏天突然转变的影响。意识到消费者需求正在减弱,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开始,许多硬件制造商采取措施减少臃肿的库存,停止新订单,让芯片制造商陷入困境。
芯片供需现状,就像在经历“澡堂定律”一样!
如果你在澡堂洗过澡,相信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刚打开水龙头时,感觉水温不够热,于是就往热水方向拧,结果发现热过头了有点烫,然后又往冷水方向拧,结果发现凉过头了,要反复调试几次才能调到一个最佳温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水温滞后的现象呢?因为澡堂的水管比较长,热水从锅炉房输送到用户所在的水龙头,需要一定的时间。
芯片行业是同样的。由于产业链较长,芯片供应、需求不可避免会经常出现时间上的错位,导致供给方的反应处于滞后状态。台积电的产能长期处于稀缺状态,但现在忽然之间就过剩了,这个过程就是“澡堂定律”的一个鲜明例证。
市场的严重错配,往往是从“非市场因素”开始的。2019年美国出其不意地开始对华为进行制裁,引发了行业恐慌。为了预防被制裁,很多中国国内终端厂商开始疯狂囤货,带动芯片代理商也跟风囤货,原本处于周期冲顶下行过程的周期,被这些因素人为扭曲了,有些产业链上的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对阶段性的产能紧张形成战略误判,导致头脑发热和无序扩张。
2020年疫情爆发、2021年疫情持续,加剧了产能紧张的态势,很多厂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按照正常预判,芯片厂商应该给自己留够时间调整订单,以避免周期下行导致库存积压。但在扭曲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很多厂商不仅没办法预判市场下行周期的到来,反而在囤货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当然,非理性市场导致的缺芯氛围下,“囤芯”的负面效应没那么明显,积压的库存反而因为市场价格的飙升而产生大量“浮盈”。但这种存货的积压带来的增值不仅是虚假的,而且对现金流的吞噬也极其危险。
就在手机厂商、新能源汽车厂商还在提前半年开足马力给台积电下单抢占紧缺产能的时候,美联储开始了加息步伐,全球经济陷入紧缩阶段,全球各地的消费市场,其实已经开始需求下滑,当终端厂商反应过来开始砍单时,其实已经来不及了——提前半年付给台积电的预付款已经收不回来,明明看到库存已经积压,生产线上的订单还是要“咬着牙”也要跑完。
市场迅速进入寒冬,连让芯片厂商撤订单的时间窗口都不给。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个人PC市场在2022年第三季度遭遇大幅下滑,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总出货量下降18%至6940万台 ,创20年来最大降幅;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连续三季度下跌,同比下降9%,是2014年以来最糟糕的季度;电视机Q3的全球出货量仅5139万台,年减2.1%,也是2014年以来同季出货的最低纪录;另外显示器、电子手表等等都在不断地下滑。
市场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了,芯片价格趋势从暴涨迅速转为暴跌,囤货从香饽饽成为烫手山芋,整合行业淤积了太多的过剩芯片,未来几年,“去库存”或将成为痛苦而漫长的周期下半场。
造芯大厂,还挣钱吗
近期,芯片大厂密集披露了三季度数据,通过复盘各个细分领域巨头们的业绩,可以窥探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新面貌。巴菲特选择台积电,猜测跟它的业绩也脱不开关系。
半导体产业各领域的头部玩家的业绩并不算差。比如,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季度收入均超过100亿美元,有些营收也保持了同比增长的态势。
不过,行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化。
第三季度来看,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台积电全球半导体的“最大赢家”。三星、英特尔、SK海力士等存储芯片及逻辑芯片制造大厂,由于业绩受到消费市场衰颓的影响,表现并不怎么尽如人意。
根据财报数据,台积电第三季度营收6131.4亿元台币,净利润2809亿元台币,毛利率60.4%。
前三季度对比来看,台积电的毛利率可谓越来越好。
2022年第一季度,台积电的毛利率为55.6%,相比2020年的53%提高了不少。第二季度,台积电的毛利率提高到了59.1%。到了第三季度,台积电的毛利率突破60%。
台积电表示,5nm工艺的出货量占第三季度收入的28%,7nm工艺的收入占26%,两者相加达到了销售金额的54%,先进工艺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
毕竟,对于芯片代工厂而言,在这个卷摩尔定律的行业里,芯片制程的缩小,就意味着钱,也就是在对手赶上自己之前赚个差价。
要不是为了赚这个差价,三星也不会这么急吼吼从光刻机巨头阿斯麦那里定了9台EUV光刻机,只为了兑现此前向市场放出的口号:多生产3nm芯片。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移动端处理器市场的格局已经非常稳定。不过,这个曾经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市场格局,如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知名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联发科以42%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至于高通则是排名第二,份额占比达到36%。
联发科逆袭的关键在于其丰富的产品线布局。不难发现,联发科基本覆盖了每一种细分手机市场上的用户需求,无论是入门、中端、高端还是旗舰产品,都能找到对应的天玑芯片。
此外,对于上游的设备提供商而言,不仅要应付下游市场需要的变化,还要消化区域的特殊政策。
荷兰光刻机霸主、EUV光刻机唯一供应商阿斯麦三季度营收57.78亿欧元(折合约57.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5%;净利润为17亿欧元,同比下降2.24%。
行业未来的赚钱逻辑会是啥?
作为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芯片是个周期性明显的行业。
所谓周期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芯片自身的价格存在周期,往往是两到三年左右时间。伴随着它最大的下游(手机为代表)的更新换代,所导致的一轮又一轮的芯片需求的扩张以及收缩,从而形成了自身的价格周期。
其二,是芯片产品本身的创新周期,是由技术和应用驱动的。比如最近几年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兴起,对于算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共同驱动着的产业的创新周期向着更高的运算速度、更大的存储容量去发展。
反映到资本市场上,芯片产业指数也跟着起起伏伏。
环顾行业整体现状,往后的1—2个季度里,市场各方对于芯片的偏向于谨慎态度。背后的逻辑:基于对全球消费电子领域放缓的担忧。
根据摩根士丹利对半导体周期的预估,芯片短缺下的大量需求已经开始回调, 供应正在赶上需求,价格趋势可能从明年开始扭转向下,尤其是DRAM存储行业。
此外,天弘基金指出,本轮芯片产业周期始于2019年的5G创新周期叠加国产替代产业升级,2020年四季度产业链库存回补吹响了第一波景气度号角。
此后由上游核心原材料硅片、IC载板至中游代工产能以及下游封装测试的全面产能吃紧加剧了2021年缺芯少屏供应紧张的格局,2022年上半年则景气分化,消费领域存在一定压力。
除了投资机构的观点外,不少芯片大厂也提醒:受到手机等消费领域需求疲弱,产品需求或有放缓可能。
然而,这只是芯片发展的一个切面。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芯片行业也正经历着如火如荼的扩产进程。
随着5G、6G的应用推广,以及智能化的进展越来越快,芯片的应用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PC、智能手机等领域。
新能源领域(电动汽车、绿色电子照明)、信息通讯设备领域(点到点通信、卫星通信、各种雷达)、智能电网领域(功率半导体在提高整个电力供应链)等都离不开芯片的应用。
简单点说,芯片本质上就是电路的组合。常见的芯片有:CPU、GPU、存储器flash、内存卡DRAM、微控制器MCU 、数模转换芯片、模数转换芯 片、传感器芯片: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等,LED发光芯片等等。
根据WSTS统计,2022年5G、IOT等新兴领域有望带来约900亿美元的半导体增量市场,2016-2021年复合增速约13.77%,在5G及新兴领域的持续驱动下,半导体行业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张。
以当前热门的新能源车产业为例,2021年开年之后,一直默默无闻的汽车芯片爆出极度短缺。
各汽车公司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星、SK两大财阀与现代合作,一个出芯片一个出汽车;国内也不例外,工信部也紧急与主要汽车芯片供应企业代表座谈交流。
相比于智能手机以外,汽车芯片种类繁多。以当时最缺的MCU(微控制器)来说,无论是座位、雨刷、空调、影音等都离不开车用MCU的指挥,总的来说,一辆车少说几十个MCU,多则上百个。
应用场景来看,机构普遍预计,面向下游汽车、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芯片仍保持较高景气。
除了上文提到的两个周期外,事实上,就国内而言,国产替代也催化了一轮新的周期。
随着国内各种产业政策的出台,尤其强调对于新一代核心技术的攻关,它的持续时间或许会很长,至少是10年到20年左右的周期。
一些芯片制造商也在积极布局。比如从中芯国际最新一季财报来看,一个关键数据显示,中芯国际正在逆势扩张,全年资本支出从约人民币320.5亿元上调为人民币456.0亿元。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指出,从产业周期来看,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去库存速度缓慢,客户流片意愿不强,汽车类终端消费韧性强,行业尚有需求缺口。
资本市场上,以国产替代为主,包括以汽车电子为下游的一些功率半导体,也走出了比较强的独立行情。
因此,对于长期看好这一逻辑的用户,又不知道怎么挑选个股的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通过相关指数基金的形式参与其中,既可以避免选股的难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掉一些风险。
如果想跟踪芯片产业的大体情况,可以参考中证芯片产业指数(wind 代码:H30007.CSI)。
该指数从沪深A股中选取50只市值和流动性大的股票,业务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等领域,以及为芯片提供半导体材料、晶圆生产设备、封装测试设备等物料或设备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以反映芯片产业上市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
以此为参考系,不同基金公司也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指数基金。
比如,由林心龙管理的天弘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型发起式基金(天弘中证芯片指数A:012552;天弘中证芯片指数C:012553),作为被动指数化投资,采用完全复制标的指数的方法。以中证芯片产业指数的成份股及其备选成份股为主要投资对象。
其核心理念就是以被动方式分享市场收益(beta)并承担市场风险。特点和优势在于投资风险分散化、投资成本低廉、追求长期收益和投资组合透明化。
另外,天弘中证芯片指数基金也会参与一些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比如:银行存款、债券、企业债、可转换债券等)。对于看好芯片赛道的投资者来说,一定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寻找变革,是半导体产业永不停歇的功课。造个好一点的芯片,依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