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小米决定造车,雷军: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
2021-03-31 来源:广州日报
6488

“让对手失望了。”这是雷军常说的一句话。正是本着这句话,小米手机一路攀爬,达到全球第三的高度。“第三”再往上,难度指数增加,收获却不高。开辟新的战场,执行多元化战略,水到渠成,又理所当然。甚至于,市场都为小米准备好了新战场,即智能汽车。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对于小米而言,挑战或许不小,却也不会像想象那么大。因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小米都有积累、布局和经验。

小米和雷军都是营销高手,深悉先声夺人的重要性。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注意,这是小米自身投资,还未算上外部融资。

发布这一公告的时间,显然是有选择的。3月30日当晚,刚好是小春季新品发布会。舞台都是现成的,雷军用了足足三十分钟时间,对外首次透露两方面内容:一是造车的心路历程;二是为什么在“造”和“不造”之间,选择了前者。带队造车,或将是雷军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

看得出,在造车这件事上,雷军是认真的。“我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持久的耐心,来面对全新的征程”。

雷军还专门晒出了一张照片,照片是他和马斯克的合影。那是2013年,他成为特斯拉的车主,也开始关注电动车。8年过去,小米成为手握1080亿元现金的企业,而雷军本人也是蔚来和小鹏的投资人。

从深谋远虑出发,雷军很早就意识到,普及率高、换机频率降低和宏观环境带来的许多挑战,让智能手机发展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遭遇“天花板”。IDC此前预测,在出货量和出货规模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金额从2020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在智能手机领域,早已充斥着转型的焦虑。即便智能手机行业巨头如苹果、华为,也多次传出“造车”的信息。

而小米多年积累下来的粉丝,是雷军造车最大的底气。雷军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阐述了造车的初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希望我们造车?为什么大家认为我们一定能赢?”“我想是因为,大家相信我们,有能力做一辆大家喜欢的好车;相信我们,有行业最完善的智能生态,还有全球无数的米粉支持”。

雷军手中另外一张底牌是,目前小米有了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严格上讲,小米不是门外汉。

在做出造车决定前,雷军用了75天时间,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进行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并召开两次正式的董事会。之后,才做出决定: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当然,钟情智能汽车的企业(有科技企业,也有房地产企业),小米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政策推动之下,智能汽车是一片商机无限的新蓝海,每个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而且智能产业舞台足够大,撑得足够大的空间。

“做款好车”,雷军甚至为小米汽车构建了护城河。这是熟悉的话语,每一个带资、带技术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都会说类似的话。

然而,尽管前景向好,但不可否认的是,造车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过程,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研发水平,也关系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和服务体系力。尽管目前科技公司基本掌握算法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但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和渠道铺设方式,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显然更高。

蔚来、小鹏、理想等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头部车企都收获了百度、腾讯、阿里、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的融资。现在,这些互联网巨头亲自下场,中国智能汽车的竞争第二轮竞争启幕?

此次公告和发布会,小米并未确定造车的具体路径和形式。是自建厂,还是选择代工工厂?如果选择代工工厂,是长城,还是比亚迪?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