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科创板再迎半导体巨无霸,华虹半导体如何成为芯片代工“双子星”?
2023-06-15 来源:贤集网
1313

关键词: 半导体 芯片 中芯国际

又一家“半导体巨无霸”将登陆科创板。


6月6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虹半导体”,01347.HK)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同意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

招股书显示,华虹半导体本次IPO拟发行不超过4.34亿股新股,拟募资额高达180亿元。若此次发行成功,华虹半导体将成为继晶合集成、中芯集成之后,科创板年内第三家上市的半导体公司,其募资额也将登顶2023年科创板最大IPO。

今年以来市场行情“遇冷”,不过A股的IPO热情似乎未减。


或成年内科创板IPO“巨无霸”

招股书显示,华虹半导体成立于2005年,主营晶圆代工业务,是一家设立于香港并在联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指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主要业务在中国大陆的企业)。其主要生产经营地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国资委。



2014年10月15日,华虹半导体在港交所挂牌,彼时发行价为11.25港元/股,募资总额25.76亿港元。不过港股上市首日盘中破发,最终收跌5.07%。

截至今年6月9日(发稿时),华虹半导体港股报26.25港元/股,当日跌1.69%,已较发行价涨近160%,当前总市值342.1亿港元。

时隔九年,华虹半导体此次“回A”拟募集资金180亿元,由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担任联席保荐机构,募资将投资于华虹制造无锡项目、8英寸厂优化升级项目、特色工艺技术创新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从业绩来看,根据华虹半导体财报,其2022年销售收入为24.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4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比增长51.8%;净利润4.0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9亿元),较上年增长76%。公司提到,2022年北美区是营收增速最快的市场,增速达86.9%。

时代财经注意到,在目前科创板所有上市公司中,华虹半导体的首发募资规模位列第三,仅次于2020年上市的中芯国际(688981.SH,募资532.30亿元)和2021年上市的百济神州(688235.SH,募资221.60亿元)。

中芯国际是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企业。2004年,中芯国际以2.69港元/股的发行价在港股挂牌,16年后的2020年“回A”上市,以发行价27.46元登陆科创板,当时预计募资207亿,但远超市场预期,最终净募资高达525亿。

以此看来,华虹半导体与中芯国际或遵循类似的路径,其本次上市也备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华虹半导体或成年内科创板“巨无霸”。今年以来,挂牌科创板的另外两家半导体企业分别为中芯集成、晶合集成,募资总额分别为110.7亿、99.6亿。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上述两家公司也是A股年内前十大IPO融资项目的前二甲(截至5月31日)。


中国大陆第一个8英寸芯片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中国芯片产业来说,是一个至暗的时代。

从外部环境看,在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里,从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1996年的《瓦森纳协定》,美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从未停止过。

根据《瓦森纳协定》的规定,成员国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出口,按照N-2的原则进行审批。也就是说,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是不卖给大陆的,我们能买到的只能是比西方最先进技术落后两代的技术,这导致我们追赶美西方的芯片技术相当困难。



从内部环境看,在技术方面,当时我国的芯片生产水平仍然停留在4-5英寸晶圆、2-3μm制程的档次,在技术上落后美、日等国家15年左右,基本是3个代差的差距。

在产业规模方面,1994年大陆集成电路产量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0.3%。可以说,在芯片领域,当时是处于全方位落后的状态。而且,要发展芯片产业,需要资金、人才和技术三大要素,缺一不可,我们当时基本是样样都缺。

在此背景下,1995年,参观完韩国三星集成电路生产线之后,在当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长者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他的感受。他表示,必须要加快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

在长者的指示和关注下,95年12月召开的总理办公会议正式决定,启动“909”工程。只要是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资深从业人士,基本都听过“909”工程,因为这是中国电子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也就是要花100亿元,建设一条8英寸、0.5μm制程起步的芯片生产线。

为了承担“909”工程,1996年,上海华虹微电子公司成立,这就是华虹半导体的前身。在当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相当落后,靠自身去建设先进的芯片产线已不现实,所以上海华虹最终选择与当时的世界第二大半导体企业日本NEC,也就是日电合作,双方于1997年成立合资公司华虹NEC,启动建设芯片制造产线。

华虹NEC项目1997年7月开工,1992年2月完工,主要生产DRAM内存芯片,月产能为2万片、制程工艺为0.35μm,这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因此,华虹算是我国发展自主芯片产业的先行者。


全面发展,用实力奠定代工地位

虽然并称为中国芯片代工领域的双子星,但是华虹集团的战略定位和中芯国际并不完全一样。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战略重点是发展先进逻辑工艺,目标是在制程上追赶台积电等业内巨头,建设全球技术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

选择这条路线的芯片公司,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沿着摩尔定律的趋势不断缩小晶体管线宽,实现产品的高运算速度,这类芯片主要应用于高性能计算、中央处理器等高端领域。

2021年,中芯国际65nm及以下制程已成为收入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9.3%,产品结构已日益向高端化升级。

更早成立的华虹集团,则是两条腿发展。

一条腿是尚未上市的上海华力,跟中芯国际一样,侧重发展先进逻辑工艺,目前最先进工艺制程规划已达到28nm。

另一条腿则是本次在科创板IPO的华虹宏力(即华虹半导体),着重发展特色工艺,目标是成为行业内特色工艺平台覆盖最全面的晶圆代工企业。

在这条路线上,考验的不是工艺的先进程度,而是良率,品控、特点和响应速度。

目前,华虹宏力主要向客户提供8英寸及12英寸晶圆的特色工艺代工服务,其中8英寸晶圆主要采用0.35µm到90nm工艺节点,12英寸晶圆采用90nm到55nm的工艺节点。

从产品制程结构来看,华虹宏力仍以大于0.35µm的工艺节点为主,2021年来自于这部分工艺的营收占比高达43%,而55nm及65nm的占比当时还只有9.7%。虽然制程并不算行业领先,但是在自己选择的赛道上,华虹宏力做到了细分领域的最好。

截至2022年底,华虹宏力拥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和一座12英寸晶圆厂,近三年来折合8英寸年产能分别为248.52万片、326.04万片、386.27万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67%。

根据TrendForce的公布数据,在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特色工艺晶圆代工领域,华虹半导体是全球产能排名第一的公司,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家电、新能源、储能等领域。

在嵌入式(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特色工艺晶圆代工领域,华虹是全球最大的智能IC卡代工企业和国内最大的MCU制造代工企业,在SIM卡、银行IC卡、二代身份证和社保卡等重要细分场景,都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谈到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人们往往都聚焦在先进逻辑工艺,而低估了成熟特色工艺的重要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行业份额,但是芯片代工在全球的份额却不到15%。

随着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车等新兴行业的大量涌现,给国内成熟特色工艺芯片带来了巨大的增量机会,这从华虹的业绩中也能得到验证。

2020-2022年,华虹半导体营收从67.37亿增长到近170亿,归母净利润从不到7亿增长到30亿左右,连续两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都超过50%。

今年一季度,国内外半导体公司普遍出现大幅亏损和营收下降的局面,但是华虹的芯片代工业务仍然保持了较快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1亿美元,同比增长6.09%,归母净利润1.52亿美元,同比增长47.88%。

下游需求变化下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方向上的进步,也肉眼可见。

自2019年以来,公司开始控制8英寸产能,更先进的12英寸产线开始成为华虹增长的主要方向,2019-2021年,12英寸晶圆销售额从5195.72万元增长到31亿。

2022财年,55nm及65nm的12英寸晶圆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技术节点,同比增长高达125%,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2021年的9.7%提升至14.3%。

旺盛的市场需求下,满产满销带来的产能不足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矛盾。此次华虹宏力募集的180亿中,有125亿元将用于无锡12英寸生产线项目,预计今年将逐步释放12英寸的月产能至9.5万片,届时12英寸产能将占到公司总产能30%以上。

制程不算先进的华虹,看似赚的是辛苦钱,其实毛利率并不低,并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2020年-2022年,华虹半导体的毛利率分别为18.46%、28.09%、34.1%,2022年四季度,公司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38.2%。

相比而言,中芯国际的同期毛利率是23.78%、29.31%、38.3%,华虹与之差距并不算大。只要产品做得足够专足够精足够好,市场仍然会给予丰厚的利润回报。

作为华虹集团旗下的上市平台,华虹半导体显然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那就是集团资产的注入:2014年,华虹集团曾在港交所相关文件中披露:“在未来的合适时机,将上海华力注入华虹半导体”。

到那时,集成熟特色工艺和先进逻辑工艺于一身的华虹半导体,无疑将成为资本市场上更为耀眼的明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