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奕斯伟计算”)近日宣布完成超30亿元D轮融资。翻看这轮投资方阵容名单,依旧十分豪华。
由金融街资本领投,国鑫创投联合领投,亦庄国投、瑞丞基金、中新基金、奕行基金、广发乾和、建投投资、广州产投集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云从科技、鹃湖梦想、初芯基金、策源资本、超高清产业基金等机构跟投。
乍一听起,奕斯伟计算也许有些陌生,但背后掌门人却在业内大名鼎鼎——王东升。1993年,王东升创立京东方,历经二十余年成长为全球显示巨头。2019年,王东升从京东方功成身退,转身选择二次创业,受邀加盟北京奕斯伟科技。而致力于RISC-V计算架构自主研发的奕斯伟计算,也在北京应运而生。
放眼过去,王东升解决了中国“缺芯少屏”中的屏的问题;站在当下,他又再一次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造芯事业中去。不久前,他执掌下的另一个明星项目奕斯伟材料已开启上市辅导,一个超级IPO正在赶来。
年过六十,他开启二次创业
这是王东升的第二次创业。
1957年出生于浙江,王东升早年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毕业,在1982年来到北京电子管厂,负责财务工作。业绩突出的王东升,还被送去香港学习了3个月的国际金融,后来担任该厂副总会计师一职。
但此时的北京电子管厂连年亏损,1992年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同年9月,时年35岁的王东升推却其他公司给予的高薪厚职,临危受命,毅然接下了年亏损数千万元的北京电子管厂,并担任该厂厂长。
此后,王东升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93年4月,他带领员工自筹650万元种子基金进行股份制改造,创办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京东方前身,由他本人出任董事长兼总裁。随后,京东方仅用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期。期间, 王东升还进入电子科大经管学院继续学习,获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7年6月,京东方在深圳实现B股上市;2001年1月又增发A股,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A、B股上市的企业,如今最新市值超过1500亿元。在王东升的带领下,京东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霸主,显示屏总体出货量保持连续三年全球第一。
2019年6月,62岁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一职,但他并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应邀加盟北京奕斯伟科技有限公司,决定全身心投入至“芯”事业。2020年2月,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下称奕斯伟集团)重组创立,王东升也被选举出任董事长一职。
在一次公开论坛上,王东升曾分享:一个企业如果一直靠创始人做到底,不能算成功,创始人不在的时候仍然发展得很好,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他的第一个梦想就是要把京东方交出去,下一代能够比他干得更好;而第二个梦想,就是做集成电路。
“很多业内的同仁和我说,你‘屏’做得差不多了,‘芯’也做一做吧。与稻盛和夫第二次创业做KDDI时的年龄相比,我现在创业做芯片大概晚了十年,但我相信一定能够在这个行业里面创立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
奕斯伟集团作为一家集成电路领域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核心业务涵盖芯片与方案、硅材料、生态链投资孵化三大领域。其中,芯片与方案业务围绕智慧家居、智慧园区、智能交通、无线通信、工业物联网等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以RISC-V为核心的新一代计算架构芯片与方案。
作为一种开源计算架构,RISC-V具备指令精简、模块化、低成本、可定制化等特性,更适用于芯片使用场景更碎片化、差异化的AIoT时代。继X-86、ARM架构之后,RISC-V架构有望成为芯片计算架构的第三极。
抓住硅片新机遇
“‘芯’是计算、通信、传感等单元的核心部件;‘屏’是人机交互单元的核心部件,物联网就是将相关的芯片、显示器件、软件和内容、功能硬件组合起来。”
2016年,掌舵京东方王东升提出“开放两端、芯屏气(器)和”的物联网发展战略。
彼时,京东方解决了“缺屏”,王东升面前的“少芯”问题,需要一个发力抓手。
同年,奕斯伟材料创立。
主要业务是研发、制造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应用于电子通讯、汽车制造、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
硅片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石,据SEMI数据,2021年其全球市场规模已达126亿美元。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产业崛起,中国硅片市场规模2022年超138亿元。
但国内产能集中于8英寸及以下硅片,主流的12英寸硅片大部分依靠进口——这恰是奕斯伟的机会。
“解决国家半导体芯片和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将京东方液晶显示屏国产化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芯片产业领域。”王东升决心十足。
据官网披露,落户西安的硅产业基地一期工厂,于2020年7月实现量产,产能为50万片/月。
硅片适用领域包括逻辑芯片(Logic)、闪存芯片(3D NAND & Nor Flash)、动态随机存储芯片(DRAM)、图像传感器(CIS)、显示驱动芯片(Display Driver IC)等。
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总投资125个亿,于4月中旬封顶,预计年内投产。满产后,奕斯伟硅片的整体月产能将达100万片,有望成为全球前六。
“解决了国内12寸晶圆主要依靠进口的尴尬局面,让我国在整个芯片产业链‘国产化’布局上,再次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奕斯伟材料CEO杨新元表示。
王东升的芯片商业宏图
除了硅片,王东升的核心业务还有两个方向——芯片与方案、生态链投资孵化。前者寄望于奕斯伟集团旗下的另一只独角兽,奕斯伟计算。
这家芯片设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从智能电视SoC芯片切入,凭借三大核心技术:显示与视频、AI数据处理和无线连接,应用于智慧家居、智慧园区、智能交通、工业物联网等场景中。
王东升同样任董事长。
RISC-V近年来发展迅速,短短10年便完成了传统架构30年的发展成就,有望超越X86和ARM成为下一市场霸主。据Semico Research预测,2025年RISC-V架构芯片的市场规模或将超过800亿。但相较于X86和ARM的生态圈,RISC-V还不太成熟,更多被应用于物联网、智能穿戴等领域,电脑处理器和手机处理器领域依然以ARM、X86架构为主。
目前,RISC-V在全球均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在生态建设中处于第一梯队,它也被国产厂商看作是国产芯片弯道超车的机遇。
奕斯伟计算的掌门人为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的王东升,公司自2019年创立以来,就将RISC-V计算自主架构作为发展核心,目前已形成RISC-V软硬一体的全栈平台,是一家以RISC-V为核心的新一代计算架构芯片于方案解决商。
硬件方面,奕斯伟计算已完成系列化的32位嵌入式内核处理器开发,并应用于数十款自主研发芯片产品中;系列化64位处理器内核均已完成验证,相关芯片产品将用于多媒体、边缘计算、可穿戴设备等场景。
软件方面,奕斯伟计算积极参与共建RISC-V软件生态,提供包括固件、操作系统内核、基础操作系统、工具链、中间件与应用软件等在内的全方位生态支持,并持续优化改进。
此外,奕斯伟计算还积极参与RISC-V 开源软件生态建设,截至2023年6月,奕斯伟计算被开源社区正式接受的 patch 数量已迅速增至60余项,并被纳入 AOSP(Android 开源项目)、Chromium、GNU、OpenSBI、OP-TEE、QEMU 等多个开源社区主线源代码,提升了RISC-V软件系统适配的自主化与规范化。
奕斯伟计算首席技术官何宁博士表示:“奕斯伟计算一直致力于RISC-V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也是构建生态的参与者、贡献者。RISC-V不应是闭门造车、孤军奋战,我们的技术要被现存开源生态接纳、支持,与之融合、发展,和更多产业链伙伴一起协同创新,创造更具价值的RISC-V生态体系。"
RISC-V正在中国落地生花
目前市场上超过100亿个RISC-V核心中,一半来自中国。并且在RISC-V基金会的3180名会员当中,中国企业占比近一半。可见,在RISC-V领域,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了众多RISC-V赛道的企业,平头哥、芯来科技、芯原股份、兆易创新、赛昉科技、全志科技、晶心科技、先楫半导体、中科蓝汛、泰凌微电子、进迭时空、沁恒微电子、启英泰伦科技、睿思芯科、乐鑫科技、中微半导体、航顺芯片、爱普特微电子、凌思微电子、国芯科技、芯昇科技、博流智能、纳思达、晶视智能、方寸微电子...等等,包括IP内核与芯片设计等厂商在内,据统计,中国目前拥有上百家公司在关注RISC-V或以RISC-V指令集进行开发,积极布局RISC-V赛道。
其中,阿里平头哥开发的玄铁系列在物联网芯片市场广受认可,目前已在人工智能、网络通讯、工业控制等30多个行业实现了商业落地,出货量超过30亿颗,是中国RISC-V领域影响力和市占率最大的处理器;中科蓝讯蓝牙SoC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10亿颗,以50%以上的份额成为国内蓝牙市场的翘楚...,国内RISC-V产品广泛涵盖MCU、语音处理器、视频处理器、网络处理器等诸多领域。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云生态大会”期间,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包云岗表示,中美企业正在研发高性能RISC-V处理器,总体处于第一梯队。国内初创企业数量远大于美国,产品主要集中在MCU级。
然而,在物联网领域大受追捧,并不意味着RISC-V无法进入更高性能要求的PC、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市场。对于RISC-V来说,高性能领域是一个高价值的市场,有利于RISC-V产业的商业化发展,跻身高性能领域,是芯片架构走向主流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业内正涌现出一批瞄准高性能RISC-V的厂商,将该架构应用从低端微处理器逐渐探入高性能计算领域,把RISC-V从嵌入式场景拓展到工业控制、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通信、数据中心等场景。
同时,RISC-V国际基金会已成立数据中心工作组(Datacenter SIG)和高性能计算特别兴趣小组(HPC SIG)。其中,数据中心工作组主要由谷歌、Ventana等组成,高性能计算特别兴趣小组则由141名成员以及10名活跃的研究、学术和来自各种组织的工业成员组成,专注于促进高性能RISC-V处理器生态的发展。
中科院计算所在2019年就牵头发起了“香山”高性能开源RISC-V处理器项目,2020年6月,香山处理器第一版“雁栖湖架构”正式发布;2022年5月26日,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RISC-V开源处理器芯片生态发展论坛”上,发布了第二版“南湖架构”的“香山”(南湖架构)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计划2023年6月流片;目前第三版“昆明湖架构”也正在推进中。
此外,已有一批企业正在基于“香山”开发高端芯片,如AI芯片、服务器芯片、GPU等,有望于2025年取得集体突破。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包云岗表示,届时我国企业有望在全球RISC-V新生态中取得领先优势,打通芯片领域国内国外双循环,实现我国高端处理器芯片产业自立自强。
芯来科技也是国内较早参与RISC-V CPU IP核研发的创业公司,基于RISC-V架构已经开发包括N、NX、UX三个系列的CPU IP产品及相关软硬件解决方案,包括32位和64位架构,覆盖从低功耗到高性能的各种应用需求。其中,目前性能最出色的UX900多核系列已经可以对标ARM Cortex A53、A55等内核的性能,在AloT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网络设备和基带通信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赛昉科技自研的高性能RISC-V处理器内核——昉·天枢已被诸多芯片客户使用,被应用于HPC、数据中心、PC等场景。昉·天枢是当前可交付的最高性能的RISC-V处理器内核,性能对标Arm Cortex A76。在芯片方面,赛昉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面向PC应用的高性能RISC-V芯片昉·惊鸿8100。
...
业界正在用行动证明,高性能不再是RISC-V的禁忌之地,向高性能发展是RISC-V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内厂商的投入力度或许也能够体会到,RISC-V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重要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多次公开表示,RISC-V免费、开源的特点使得我国有了和全球一起起跑的机遇,有利于我国突破西方限制,实现自主可控。中国芯片产业和整个芯片生态将会越来越多地聚焦于RISC-V架构,中国的巨大市场将成为支撑RISC-V的重要基地。
有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发展RISC-V具备很明显的优势:首先是一个巨量的市场做支撑,有足够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够充分发挥RISC-V的多样性;有大规模的计算机工程师团队和专业人才;更加独特的优势在于,我们没有国外一些老牌厂商和机构的历史包袱,没有它们已经存在的商业利益或者技能上的惯性,使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全新的架构下面去做一些开创性工作。
不过,优势背后,相应的劣势就是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没有国外巨头在历史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在高端核心人才储备上也没有像国外处理器、基础软件巨头那么多。可能在专利等知识产权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但无论怎样,随着半导体市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导体行业需要抓住一切机遇,RISC-V对于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