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台积电大战三星,从从“先封在拼”到“先拼在封”,用了20年
2023-07-10 来源:贤集网
1228

关键词: 台积电 英伟达 三星

据报道,英伟达A100和H100目前完全外包给台积电代工,三星未能拿下任何订单,这完全是因为台积电CoWoS先进封装技术领先。现在英伟达、苹果和AMD的核心产品都依赖台积电先进制程及封装技术。因此,即使三星在2022年领先台积电成功量产3nm制程晶圆,英伟达和苹果等全球龙头仍然希望使用台积电的产能,这也使得目前所有AI及自动驾驶相关芯片的代工大订单,几乎都掌握在了台积电手上。

6月,苹果Apple Silicon最后一块拼图归位:新款Mac Pro换上M2 Ultra,英特尔彻底从苹果的Mac产品线消失。承担这一历史转折点的M2 Ultra,成为半导体产业关注的焦点:

这颗苹果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SoC,由两颗M2 Max芯片“缝合”而成,晶体管数量直接翻倍,达到了1340亿颗——作为对比,英伟达的RTX4090拥有763亿个晶体管,H100为800亿。

这块芯片背后,是一个名为UltraFusion的“缝合技术”。


1、M2 Ultra将两块M2 Max“缝合”了起来

当摩尔定律失效成为业内共识,制程提升的成本指数级飙升,提高制程已不再是高性能芯片增加晶体管数量的最佳选择。将两块芯片合二为一虽然听起来简单粗暴,但在苹果之前,失败的尝试不在少数。

此前,几乎所有的“缝合”方案,都无法解决芯片在连接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使得性能往往“1+1<2”。而M2 Ultra却突破了这一天堑,实现了真正的1+1=2。



UltraFusion背后的功臣并不难猜,正是当前先进封装产能供不应求的台积电。

当业内还在热议英特尔修改命名缩短与台积电的差距,又或是台积电和三星谁将率先突破2nm时,台积电却早已凭借先进封装,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为灯枯油尽的摩尔定律续命。

为了实现这个1+1=2,台积电走了20年。


2、停滞20年的间距

2005年,伴随芯片制程迈入65nm大关,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中拿下了50%的份额,身后的竞争者似乎只剩下了苦苦追赶的三星,感觉大势已定的张忠谋宣布卸任CEO,退居二线,但时任台积电技术总裁蒋尚义却在思考一个问题:

过去十五年,芯片制程紧跟摩尔定律的路线图,从600nm一路狂奔到了65nm。但芯片之间封装的金属间距(Metal Pitch)却停留在110um,已经20年没有进步。

何为金属间距——一般我们拿到手的芯片(如CPU),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芯片模组。严格意义上的芯片,是从晶圆上切割下来的裸片(Die)。

按照传统封装的步骤,需要将这些裸片放到基板(Sustrate)上,引出管脚/引线,再将其固定、封装进一个外壳中,才能应用于实际的电路中。

蒋尚义思考的金属间距,其实就是图中引线的间距,比如CPU和内存交换数据,就是依靠这些引线。理论上来说,引线数量越多,不同芯片间的连接效率就越高,整体性能也就越好。但由于引线是金属材质,一旦密度提升,功耗和发热也会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蒋尚义构想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与其冒险增加引线的密度,不如把两块芯片封装在一个硅片上,由于物理距离更近,电信号传输中的延迟问题得到改善,金属材质带来的弊病也迎刃而解。

从“先封在拼”转变为“先拼在封”,前者如今被归类为传统封装,后者则是近几年大热的概念——“先进封装”。

但在当时,蒋尚义的构想在技术上过于大胆,而且缺乏商业上的可行性。

所谓摩尔定律,就是指每隔18-24个月,芯片上可容纳晶体管数量翻一番。几十年里,半导体产业遵照摩尔定律快速发展,从130nm到90nm,从65nm到40nm,仿佛游戏过关一样顺畅。

对于代工厂来说,相比芯片制程带来的性能提升,重金投入先进封装带来的性能进步,实在是性价比过低。加上蒋尚义在2006年就跟随张忠谋一起退休,先进封装方案并没有付诸实施。

但到了2009年,业内上下开始攻克28nm制程,工程师们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晶体管单位制造成本不降反升,制程升级提升性能的性价比开始降低。

换句话说,摩尔定律正在失效。

同一时期,依靠移动终端市场的红利,三星从微不足道的竞争者迅速成长为台积电最大的竞争对手。

金融危机期间,台湾地区的面板和内存产业被三星的反周期屠刀相继斩落马下,击垮当时利润大幅下滑台积电并非没有可能。

2009年,张忠谋重新出山,并请回了已经退休的蒋尚义,希望后者带领台积电领先于业内实现28nm制程量产,重现130nm超越IBM的辉煌,并借此关键制程,搭上移动终端的末班车。

蒋尚义的回归,使得台积电两年后以“后闸级”技术路线成功超越三星率先量产28nm,而真正让台积电赢在了起跑线上的,是其回归时与“晶体管领先”一同向张忠谋提出的“先进封装”计划。

28nm制程,是摩尔定律死亡倒计时的开始,也是台积电先进封装的起点。


3、先进封装已然成为半导体“新战场”,市场高涨

尽管整体经济不景气,但先进封装市场继续保持弹性。Yole Group 最新的Advanced Packaging Market Monitor(先进封装市场监测)记录了与上一年相比, 2022 年的先进封装的收入增长了约 10%。2022年价值443亿美元,预计2022—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0.6%,到2028年达到786亿美元。

相比之下,传统封装市场预计从 2022 年到 2028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放缓至 3.2%,达到 575 亿美元。总体而言,封装市场预计将以 6.9%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达到 1360 亿美元。

2022年先进封装市场约占集成电路封装市场总量的48%。由于各种大趋势,其份额正在稳步增长。在先进封装市场中,包括FCBGA和FCCSP在内的倒装芯片平台在2022年占据51%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到2028年,预计收入复合年增长率最高的细分市场是ED、2.5D/3D和倒装芯片,增长率分别为30%、19%和8.5%。

到 2022 年,移动和消费者占整个先进封装市场的 70%,预计 2022 年至 2028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7%,到 2028 年占先进封装收入的 61%。 电信和基础设施部分增长最快,具有估计收入增长率约为 17%,预计到 2028 年将占先进封装市场的 27%。汽车和运输将占市场的 9%,而医疗、工业和航空航天/国防等其他领域将占3% 。

尽管传统封装目前主导晶圆生产,到 2022 年将占总产量的近 73%,但先进封装市场的份额正在逐渐增加。 先进封装晶圆的市场份额预计将从 2022年的约27%增长到2028年的32%。以单位计算,传统封装占据超过94%的市场份额,但从2022年到2028年,先进封装的出货量预计将以6%左右的复合年增长率(按销量计算)增长,2028年达到1010亿台。


4、中国大陆走到哪儿了?

长期以来,封装测试环节都是芯片产业链的底端,因此很早就从日韩向中国大陆转移。近十年来,封测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发展最快、目前最具优势的环节。



而当晶圆制造环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难以向14nm以下再进一步时,先进封装的出现,也一度被视为弯道超车的秘籍。

事实上,中国大陆的头部厂商在先进封装的开发上也并不落后。例如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的封测厂长电科技,已经开发了2.5D/3D封装、晶圆级封装(WLP)、堆叠封装(PoP)等先进封装技术,覆盖面可追平日月光。

全球第五、中国大陆第二的通富微电,除了掌握2.5D/3D封装等技术外,还在收购了AMD两大封测厂后与其深度绑定,后者是目前先进封装的最大客户之一。

但有别于传统封装,先进封装固然提高了封测环节的附加值,但同样需要上游环节的配合。简单来说,传统封装的流程是晶圆厂将制造完成的芯片交由封测厂封装,彼此独立。

但先进封装需要芯片设计公司、晶圆厂和封测厂在芯片设计阶段,就开始定制和研发制造工艺,联系更加紧密。

正是因为先进封装的关键技术需要芯片设计公司推动,在芯片制造层面实现,因此代工厂先天比封测厂更有优势,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玩家。封测厂更多承接技术难度低、靠近后道封装的部分。比如,台积电就将CoWoS的oS外包给了日月光。

中国大陆封测厂的弱势在于,由于工艺制程落后,代工厂本身就没有多少先进封装的订单,芯片设计公司提供的订单就更少了。

台积电的先进封装工艺拔地而起,是因为有苹果这个超级甲方的存在。理论上来说,海思可以扮演这个角色,但在海思因制裁而无法做先进芯片设计后,缺少了关键的推动者,中国大陆先进封装一度发展困难。

这就导致先进封装风口已现,但承担了全球封测近20%产能的中国大陆,却迟迟等不来指引航向的掌舵者。始于2018年制裁,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或许比预期中的还要深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