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U盘芯片全球最大供应商转战智能家居芯片,再次冲击IPO能否成功?
2023-08-04 来源:贤集网
1176

关键词: 芯片 集成电路 晶圆

沉寂20年,张华龙公司终于要迎来IPO了,从北大无线电专业毕业的他已等太久。

这背后也是一个两兄弟创业的故事。张华龙亲弟弟张志鹏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现任公司副总经理。不过,两人都已加入新加坡国籍。

在2021年缺芯潮中,两兄弟所在的深圳「芯邦科技」赚得盆满钵满。2020年,「芯邦科技」收入才9907万元,2021年增长近八成至1.75亿元,2022年更是达1.92亿元。

净利润方面,对应为3972.57万元、3475.49万元及3817.98万元,三年净利润超过1.1亿元。



四年成U盘控制芯片全球最大供应商,人均产值一度近500万

2000年,38岁的张华龙考虑从美国回国创业。他成长于江苏,求学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后在美国留学并在国外工作多年,曾在美国主持设计过世界一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芯片被广泛应用于思科、IBM等跨国公司的产品。

这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也为这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吸引了众多的外资和行业外资本。

在考察北京、上海、深圳后,张华龙2003年2月创办深圳市芯邦微电子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多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以及国内外著名芯片设计公司设计与管理的经验。

为何选择几个城市中最不熟悉的深圳?张华龙说:“我在深圳参加了2001年、2002年高交会,跟客户一聊发现大家对芯片需求这么大,再加上我们之前在行业中的多年积累,我相信做芯片公司一定能发展壮大。对芯片设计产业来讲,深圳最大的优势是贴近市场,客户大部分都在珠三角。”

公司取名芯邦,寓意“以芯兴邦”。2003年,正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爆发”的一年,外资半导体领军企业纷纷在大陆建厂。当年11月,源于中兴通讯IC设计部的中兴微电子成立,次年,前身是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海思半导体成立。

张华龙的创业可谓一帆风顺:2004年,芯邦的第一颗U盘控制芯片投产;2005年,芯邦实现盈利,联想、英特尔入资;2007年,芯邦的U盘主控芯片累计销售量突破1亿片,成为U盘控制芯片全球主流供应商。

让张华龙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芯邦只有40多名员工和7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年收入却高达2亿、纯利约6000万,近500万元的人均产值让芯邦成为 “明星企业”,成为创业板开板前热门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

然而,由于芯邦在现金流充裕时采取了相对冒进的策略,对新项目投入过大,却对老产品维护不足,再加上金融危机等多种原因收入下滑,最终无缘创业板,主动撤回申请。

张华龙并不讳言芯邦发展史上的这段“至暗时刻”。他坦言,2009年,芯邦的发展没有上一个台阶,反而一脚踏空摔了个大跟头,公司人员流失,加上产品比较单一,虽然还能保持盈利,但公司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

回顾过往,他总结道:“芯邦发展这十几年有起有落,但一直保持盈利,常年分红,现金一直比较充裕,这在芯片设计行业实属不易。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产品线不能太单一,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在相关领域提早布局。”



“供”“销”两端集中

像许多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一样,芯邦科技也选择了Fabless的的生产经营模式,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委托给专业的外协厂商来完成。

由于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均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行业具有集中度较高的特征。

芯邦科技也不例外,公司在采购和销售两端都出现供应商与客户集中的情况。

报告期内,芯邦科技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93.69%、91.00%和91.88%,主要为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华天科技、华润安盛等专业外协厂商。

同一时期,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金额分别为7747.42万元、10961.41万元和13852.3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20%、62.79%和72.27%。其中,公司对第一大客户芯鑫电(含同一控制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70%、28.42%和45.08%,客户集中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芯邦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均为经销商。

经销商可以承担公司与终端客户之间的资金、物流及部分售后职能,但过于依赖经销商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芯邦科技在招股书中坦言,如果主要经销商停止与公司的合作,公司在流动资金及客户服务将会承担较大的压力,将对日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卖货给经销商并没能让公司在销售费用方面省点钱。报告期内,芯邦科技的销售费用持续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49%、6.31%、5.26%,同期的行业平均值为4.4%、3.54%、5.11%。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智能家居芯片

数字化时代,芯片需求是无处不在的,但以什么类型的芯片切入半导体市场,似乎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就现阶段来看,低成本+高销量的芯片已经成为行业主流组成部分。「芯邦科技」的主营业务也以低价、高销的打法推向市场,包括移动存储控制芯片、智能家电控制芯片及其它芯片三大类。

而移动存储控制芯片占比最高,达72.36%。主要应用于 USB 存储盘和 SD 存储卡。报告期内,移动存储控制芯片的销售收入分别为7545.64万元、6912.34万元和1.36亿元。



但近年来,存储芯片市场的处境一直较为艰难。据前瞻产业园分析,2022年,存储市场萎缩严重,存储芯片厂商的利润大降,全球前三大存储厂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今年Q3营收额都大幅下滑,三星营收环比下降28.1%,SK海力士销售额下降超过26%,美光下降27%以上。

因此存储芯片产业链不得不面临两难局面:一边是业内降价预期高度一致,上游资源不断降价,售价越来越低;另一边,市场需求疲软,流速显著变慢,竞争杀价加重。

为了拓宽更多的产品线,「芯邦科技」早在10年前,就开始寻找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智能家居芯片。

目前。其智能家电控制芯片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2232.35 万元、1亿元和5009.12万元,占比分别为 22.77%、59.51%和 26.56%。

其中2021年,收入规模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下游家电品牌厂商为应对市场“缺芯潮”的影响,加大了采购力度,不断提升备货规模。

针对不同的家电应用,芯邦已有十多款芯片进入量产阶段,广泛应用于冰箱、洗衣机、油烟机等三十多类家电产品中。

在智能家居芯片领域长跑十年,「芯邦科技」收入来源从以往单一的移动存储控制芯片增加到大家电行业,客户包括美的、TCL、长虹美菱等国内外品牌。


“三顾”IPO

商业版图的成功,是时代红利与创始人DNA磨合的结果,「芯邦科技」成立20年,每一次的重大节点,似乎都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2000年,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爆发的一年,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吸引了众多资本和半导体厂商。同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此时,38岁的张华龙也被这一景象吸引,作为上世纪80年代被中科院公派到美国读工程管理硕士的“60后”,刚刚在美国设计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他开始考虑回国发展。

2003年2月,他带着浓烈“洋味”的核心技术以及同属“海归”的团队骨干成员在深圳创立了芯邦。

那年正好是计算机软驱走向没落、闪存盘兴起的年份。在张华龙创业一年后,提出笔记本电脑抛掉软驱倡议的英特尔发现了「芯邦科技」,于是在2005年7月,英特尔风险投资基金与联想共同出资250万美元向张华龙伸出“橄榄枝”。



在资本的推动下,「芯邦科技」实现了飞速发展。至2006年底,「芯邦科技」的第一代USB闪存控制芯片出货量已经超过5000万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同年,芯邦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人民币。

乘着东风,「芯邦科技」在2007年第一次启动了上市程序,此时虽只有40多名员工和7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但「芯邦科技」的年收入却高达2亿元、纯利约6000万元。而近500万元的人均产值也让芯邦成为“明星企业”,成为当年创业板开板前热门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

但很快,因张华龙在现金流充裕时采取了相对冒进的策略,对新项目投入过大、对老产品维护不足,再加上金融危机等多种原因收入下滑,公司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最终无缘创业板,只能主动撤回申请。

但“摔了个大跟头”的「芯邦科技」没有停下。

2012年,在佛山市顺德区的一个家电芯片展会上,一个知名品牌家电代工厂采购的美国头部厂商芯片因抗微波辐射干扰的能力不足,正在紧急寻找替代产品。

其相关负责人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找到「芯邦科技」展位,测试后发现公司产品的抗微波能力达到刻度表满格,多项指标都符合标准。于是,「芯邦科技」就此从大品牌切入了大家电行业。

从为全球约三成U盘提供闪存控制芯片,到两大资本助跑,再到经历一脚踏空、人员流失、停滞不前的阶段,「芯邦科技」“三顾”IPO的创业路可谓曲折动荡。

那么这次,排队敲钟的「芯邦科技」还能与上市“再续前缘”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