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HUD低价战已开打,奋起直追的国产HUD厂家,能等到翻身的那天吗?
2023-10-08 来源:贤集网
621

关键词: 智能座舱 比亚迪

在爆出950元的低价之后,来自供应链的厂家又向新智驾提供了最新的消息:某上市HUD供应商明确表示,要将AR-HUD价格做到650元。

低价,已然成为HUD厂家绕不开的话题。新智驾也特意询问了多家HUD厂商,这一价位能否实现,而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一家体量较小的HUD企业表示,AR-HUD在950-1000元的价格段是目前行业的“均价”,但如果要做到650,可能性微乎其微,该企业负责人甚至一度认为,这样的价格有搅局的嫌疑。

随着HUD被越来越多的厂家定义为“智能座舱第一屏”,很多业者也表示,HUD 将会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

有消息称,比亚迪正计划自2024或25 年开始全面标配HUD,这意味着每年将有300 万台以上的需求量;零跑汽车和长城也有可能在所有10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HUD。

无独有偶,大众集团最近也对外招标了HUD项目,采购量达260万台,法雷奥中标。据某供应链厂家估计,至2026 年左右,国内HUD的市场容量将会达到1800万台。或许,HUD行业的翻身之战,即将拉开帷幕。


1、HUD成本下探至2000元

国产厂商打破外资垄断

汽车这个赛道会涌入很多新玩家,大家也会期待像小米这样互联网企业转型做汽车会是怎样的效果,同样像苹果,目前还是以软件形式去切入这个赛道。整体市场规模肯定是越来越大,每个品类的成本也会逐步放大,未来肯定会经历成本上升、下降这么一个过程。



比如说HUD最早可能是大几千的价格,现在降到2000元左右的价格区间。为什么我们把HUD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今年像长安深蓝、红旗这些车型上面已经配置了HUD。本身HUD技术也经历过三代的发展,其本质还是让显示效果变得更好。那么在HUD上面就会有很多应用推出,我身边有朋友就对HUD赞不绝口,说开回传统车就相当不习惯,不会去看传统的仪表盘,在高速上很容易超速。

现在出于成本的考量,每家公司的HUD技术路径是不同的。华为在去年展出后,也大量在推动HUD的应用。有意思的是HUD选装的价格,我们发现,对于进口车来说,选装价格在1万元,但实际上HUD的成本就2000元,哪怕未来选装价格下降一半,对硬件而言仍有一倍的利润。其实从国产车上大尺寸触摸屏就能看出,硬件利润是可以压缩的。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据IHS Markit预测,2025年全球汽车总销量将达到9890万辆;2025年全球/中国HUD配置新车渗透率约为30%。我们预计2022年单车HUD抬头显示系统价格为1710元,此后不同类别HUD价值量均在技术迭代、降本增效、规模效应等因素影响下降价,但AR-HUD对W-HUD呈现替代趋势,W-HUD增长趋势逐渐放缓,而AR-HUD增长逐渐加速,故加权后单车HUD价值量在 2022E-2025E呈现提升趋势。故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HUD抬头显示系统市场规模将达177亿元,全球市场规模达584亿元。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1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 W-HUD 供应商搭载量前五名分别为日本精机、电装、华阳集团、怡利电子和大陆集团,CR5(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总和)达96%,市占率为 29.8%、29.7%、14.4%、13.5%、8.5%,以华阳集团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国产 HUD 厂商逐渐打破外资垄断地位。国内企业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不断开拓新产品。


2、奋起直追的国产HUD

不过,国内HUD企业并没有因为外界纷杂的声音而停下脚步:来自行业的数据显示,国内厂商在 2020 年市场份额仅为 10%左右,2021 年迅速提升至30%以上。随着HUD 加速上车,业内人士表示,国内HUD 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达到50%以上。

FUTURUS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认为,2020 年到 2022 年这三年是HUD 在国内增长比较关键的三年,“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国产主机厂有HUD 上车的需求,同时国内供应商、上游企业的技术能力逐渐提升,核心的产品价格、开发费用相比国外HUD供应商有很大优势,这些原因都大大加快了HUD 的上车速度。”

尽管,国内HUD 厂商这两年市场份额有明显增加,徐俊峰冷静地表示,“其实国内企业并没有抢到太多外资企业的订单。丰田的项目还都是用的电装的,宝马基本上还是日本精机、大陆,奔驰也是用日本精机的。那些传统订单并没有被中国人抢到。”

因此,即便国内企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绩,但是也要正视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以HUD领域为例,邓远博博士分析说,在工艺、制造与产品质量方面,日企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经验上来说,日企多年以来积累了一些know-how,涵盖了HUD设计生产的全链条。

第二,从过程上来说“日企有一套系统的品控标准和流程,甚至会自行生产或定制HUD的全部零部件,通过大量资源的投入来确保品质的把控。”邓博士说。

第三,从结果来说,日企的废品率很低,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3-1/2。


3、本土企业如何全面赶超?

平心而论,对日企的赶超,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本土企业已经做到了,比如说在成本控制上,在配合度上,中国供应商的能力可以说无出其右。但如果仅仅是价格便宜,服务态度好,或许并不能成为整个国产HUD行业的优势,反而容易变成别人攻击国内供应商“价格低廉”的话柄。本土企业的机遇在哪里呢?



很显然,国内企业对于HUD 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程度。未来黑科技和华为纷纷提出了“舱内第一屏”的概念,并以第一屏的标准为HUD 设计更完善的功能定义、更优秀的产品体验。未来黑科技CEO 徐俊峰表示,“主机厂要通过座舱域展示更多智能化的功能,并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HUD 将会是唯一的安全屏幕,确保驾驶员的视野不离开路面,人的视觉始终是保持在正前方,这为HUD 作为舱内第一屏提供了依据。”

在W-HUD领域,日企地位不易撼动,而技术、行业的成熟,更多国内创业者将关注点放在了AR-HUD上。“AR-HUD虽然尚处于起步应用阶段,但相比W-HUD图像尺寸更大、功能更丰富、沉浸感更强,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是HUD的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AR-HUD涉及多个系统,要想实现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完美融合,不仅需要光学设计,还需要软件设计、算法优化等,厂商要在每个环节都有优秀的技术表现。而软件、算法等领域,又恰恰是日系厂家所不擅长的,本土企业完全能够“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疆程技术的一位负责人表示,“AR-HUD属于定制化产品,并且国外Tier1开发费昂贵,是国内企业实现赶超的新赛道,因此我们坚信HUD的未来是属于AR-HUD的。另外,在产品参数及实现效果上,中国供应商的AR-HUD性能都已经达到全球顶尖水准。”

目前,国内AR-HUD阵营已然颇具规模,有华阳、德赛这样的老牌Tier1厂家,泽景、未来黑科技、锐思华创、疆程技术、睿维视等一众创新型企业,还有智云谷、京龙睿信等老牌HUD厂家,甚至像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也入局了AR-HUD。群雄并起的局面,让国产HUD在实现国产替代,构建自身技术护城河时,有了充足的底气。新智驾频道正在筹备HUD 行业选题,欢迎HUD 业者添加微信进行交流:LeonYu87

不过国外厂家也不会坐以待毙。“目前德赛西威从上海车展观察到一个趋势,马瑞利也好,宝马也好,奔驰也好,都在更坚定地往P-HUD跟AR-HUD的组合去发展,”何志亮说,而国内的自主品牌现在也在主推AR-HUD。“如今整个AR-HUD产品已经走过预热期,接下来国内外车厂都会回归到产品的成本和用户体验场景,做更好的迭代,用户体验、产品体积与价格会成为彼此较量的重要维度。”

因此,即便超越了日系,本土企业依旧要面对一群新的强敌。邓远博博士说:“中国的HUD企业要想在国际上能有发声权,不能只靠产品便宜,更要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质量。所以本土企业一定要在研发上不断投入,通过原理性创新和工程化创新,用持之以恒的积累,完成出色的“防守与反击”,实现赶超与引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