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最不该成为政治手段的半导体却被政治把控,国产替代应该如何做?
2024-01-05 来源:贤集网
426

关键词: 半导体 人工智能 芯片

半导体在国事访问中扮演主角,英伟达首席执行官像来访的贵宾一样受到各国元首的盛情款待。政府代表团穿梭于全球各地,与芯片制造商打交道。

对于一个突然发现自己成为地缘政治展示品的行业来说,人们的关注度是褒贬不一的。

人们的关注已经转化为政府提供的资金,以帮助降低设计、工程和制造技术组件的巨额成本。但随着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日益关注,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贸易法规。各国政府仍在了解半导体行业的复杂性,这是科技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



“这对公司来说是双刃剑,”塔夫茨大学的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说道,他是一本关于全球芯片战争的书的作者。“他们不想面临新的法规和限制,但如果有激励措施,他们希望充分利用。”

美国及其盟国的芯片外交时代是在全球半导体短缺之后到来的,这揭示了零部件在许多行业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同时,中美在芯片上的角力,进一步提升了该行业的知名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半导体带来了新的希望。

去年 12 月,Nvidia 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往返于亚洲,会见了觊觎该公司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或制造芯片技术的政府高级官员。这些交流包括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一次交流,岸田文雄在五月份还询问了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的高管,咨询他们能否提升帮助提升日本半导体的影响力。

英伟达官员表示,全球各国都希望建立自己的可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黄在该公司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各国“拥有技能,当然,与我们合作,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英伟达拒绝进一步置评。


半导体与政治挂上钩

在半导体的全球态势上,政治角力进一步渗透介入半导体产业,全球半导体“合纵连横”的力量与企图进一步加强。

由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第三轮谈判中,美国等参与者讨论了加强关键矿物和半导体供应链的问题,声称应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以摆脱对中国的所谓依赖。美国政府就此发表声明宣布,它在谈判中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有望在后续部长级会议中形成初步文件。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周会见了英特尔CEO基辛格、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以及来自三星、美光科技和IBM的高管,呼吁他们积极在日投资,与日企业开展合作。

到日本参加G7峰会的英国首相苏纳克则宣布与日本政府建立“半导体合作伙伴关系”,以寻求通过使英国的芯片供应链多样化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在韩国方面,总统尹锡悦上周接见了到访的韩日经济人会议的日方代表团。他表示,希望韩日两国企业在半导体、电池、电动汽车等尖端产业领域为构建稳定的供应链携手合作。

印度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也在日本广岛举行了峰会,讨论了供应链安全与尖端技术领域合作议题。与会各国同意成立“四方投资者网络”,该网络旨在促进对战略技术的投资,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清洁能源和关键矿产、移动网络和量子信息科学。

这政府间的“合纵连横”也得到了各国半导体企业的热切响应。

日韩之间,三星电子将在日本横滨建造一个新的开发设施,该设施的投入为300亿日。该设施将被用于芯片后端制造;

英国与日本之间,则是日本企业将对英国新增投资180亿英镑,主要投资于清洁能源和半导体领域。

在美国与日本之间,则是美光准备从日本政府获得约2000亿日元(约合15亿美元)的财政补贴,以在日本生产下一代存储芯片。另外,英特尔CEO基辛格则表示,已经向首相岸田文雄表达了与日本合作的三个领域:推动半导体可持续制造、量子计算、从基础设施到封装测试的整个制造业生态系统。



韩国与荷兰之间,ASML则是于上周透露,已在韩国首尔附近开设了一个新的极紫外(EUV)光刻机全球培训中心。

很明显,这种“合纵连横”关系的强化,是美国破坏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的“后遗症”,各国既相互合作,同时也是“人人自危”,通过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来保障各自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钳制。

在产业层面,如此并非完全市场力量作用下的产业合作与投资,是否会引发集成电路产业相关领域产能的全球过剩,可能在三四年后,时间将给出最终的答案。


要实现产业链完全自主不可能也没必要

光刻机大厂ASML高管对外表示,半导体业只有通力合作,任何国家想与他国脱钩(包括中美),并建立完全自主的产业链,即使并非不可能也会极其困难。

ASML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Christophe Fouquet表示,ASML不相信“脱钩”具有可能性,这样做将极度困难、极度昂贵。他们迟早要明白,半导体业的成功之道只有合作。他形容脱钩是“躲回一个幽暗角落自己做”,那是极具挑战性的概念。ASML成功的秘诀,就是与全球关键供应商维持长期合作。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实现国产化一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这一旅程充满坎坷,尤其在近年遭遇美国制裁的阴影下,中国的芯片产业备受冲击。根据我国半导体协会发布的数据,目前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已经实现了70%左右的国产化,但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上,我们依然难以自力更生。近期,清华大学的魏少军教授在国际集成电路论坛上的一席之言引起了广泛热议。他直言:中国半导体无需追求百分之百的国产化,而是应当朝着实现“全球化”的目标迈进。

魏教授的这番言论颇具深意。他认为,达到70%的国产化已经足够,盲目追求100%国产化只是对全球化的一种挑战。要想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以全球化为基石。然而,魏少军也明白,当前中国半导体技术与国际差距颇大,我们不得不持续向100%国产化努力,但这并非唯一道路。我们还要正视一个现实: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会欣然接受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崛起。他们渴望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扼杀在摇篮中,以确保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如果我们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实现100%国产化,那么外部制裁将难以避免。

魏少军教授同时指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疲软也源于资金投入不足。半导体研发耗时巨长,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然而,许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急功近利。以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为例,单单英伟达的市值就超过了中国所有AI芯片公司的总和。如果中国半导体仍然一意孤行地朝100%国产化迈进,吸引外部资本将变得愈发困难。

此外,国内厂商对于国外芯片的依赖程度也不可忽视。自主研发的芯片难以达到高端要求,唯有积极引入国外芯片,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健康发展。魏少军的言论或许颇具客观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拿来主义”从来都不是可持续之道,自主研发才是最终目标。只有自身实力雄厚,才能让任何制裁都成为烟云。在这个融合着国内抱负与全球眼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半导体行业正扬帆远航,势必在未来的技术海域中占得一席之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