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光学薄膜一再别人卡脖子,国产替代的突围者已经出现
2024-01-08 来源:贤集网
1812

关键词: 光学薄膜 MLCC 三星电子

日前,在山东胜通光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G通讯用MLCC聚酯光学膜项目净化车间,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5.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8亿元,预计2024年3月份投产。建成后可新增MLCC光学级聚酯基膜产能2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MLCC聚酯光学膜生产企业、最具影响力的光学膜新材料生产基地,打破了日韩等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光学薄膜被卡脖子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是目前常用的光学基膜材料。该材料是一种具有结晶倾向的高分子化合物,在通过干燥、挤出、铸片和拉伸后可以得到BOPET基膜。光学级的BOPET膜是BOPET基膜的高端系列,光学级BOPET基膜具有表观无缺陷、低雾度、高透光率、高洁净性等优异的光学性能。

据华创能源化工资料显示,自2014年以后,我国大力推动光学膜及相关材料的研发和国产化,PET基膜技术陆续突破,但由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其制备过程中所需的核心成型技术,产品多依赖于从美、日、韩等地进口。

目前,MLCC基膜/偏光片保护膜/OCA基膜用PET膜被日本TOYOBA、日本Mitsubishi、日本Toray、韩国SKC、中国台湾南亚所垄断,而我国企业PET膜仍集中在预涂级PET、离保级PET、包装级PET,进口替代的趋势仍处初期。

虽然国内供应光学级PET薄膜的厂商相对少,但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产业化潜力,据势银膜链了解,国内的光学BOPET生产厂家主要有合肥乐凯、裕兴股份、东材科技、洁美科技、斯迪克等,这几家在光学级PET膜上均有所布局。



国产企业努力突破

目前阶段,以东材科技、长阳科技等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创新,是突破光学膜“卡脖子”的主力军。

因为一直以来,材料领域的基础创新非常艰难,一项技术从被发明到被真正大规模应用,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充满不确定性。而笔者认为,在商业化路径通畅、掌握技术壁垒产品的公司,将会快速增长,跑在行业前列去推动国产化。

拿东材科技举例,2023年下半年,公司将会实现MLCC基膜0到1的突破,目前已经处于试车阶段,周期在6到9个月。

高端零部件制造需要材料、设计、工艺、加工设备等多方面突破,而车规级的MLCC对整体质量要求更高,这势必会提升单品价值量,对于东材科技而言,突破“卡脖子”也将会得到销量与利润的双升。

在高端偏光片基膜方面,东材科技跑得更快。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实现0到1的突破,今年目标出货0.5万吨,目前已批量供货杉杉等龙头偏光片企业;预计2024年将实现万吨以上出货,同比增长100%。

目前偏光片基膜的价格为3万元/吨,毛利率30%以上,按照这样计算,2024年,东材科技单是从一款材料,将收获3亿元收入,毛利润约为0.9亿元。

全球海外厂商都在顺应下游智能汽车、VR头戴设备的发展趋势,加速扩产。今年,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时隔三年再次访问中国,此行却不是为了手机,而是奔着自家生产MLCC的天津工厂。

国内本土企业也有市场需求,必须提高竞争力,能够看到上游龙头企业比如东材科技,已经提前布局、扩充产能,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公司光学基膜产能为9.5万吨/年,并且在建产能有11万吨/年光学基膜,可用于MLCC、偏光片等领域,将在2023-2025年逐步投产放量。此外,还包括年产1亿平方米的功能膜材料产业化项目,品种结构也更为多元化。

可以看到,随着国内创新龙头企业率先参与,整个产业链体系将会日趋完善,也将帮助企业加快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构筑出国产材料的技术壁垒,形成国产光学膜的主导地位。

能够突破“卡脖子”并且抢占市场份额,除了生产工艺和产能规划保证之外,技术储备、多业务协同,都是国内龙头企业已经具备的竞争力。这些海外厂商3M、三星有,国内厂商也一定不能缺。



技术储备方面,截至2022年,东材科技及子公司累计申请专利435项、已获授权有效专利264项,其中包含发明专利165项,实用新型专利86项,外观设计专利13项。

多业务协同方面,东材科技通过内生外延,逐步发展成为绝缘材料、光学膜材料

电子树脂材料、环保阻燃材料等多轮驱动的新材料平台型企业,形成了“1+3”的产业布局。今年Q1,高端电子树脂放量,促进公司电子材料业务取得营收1.81亿元,同比增长12.19%。

这些是一家企业的研发配套能力和长期积累,也是其他国内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难点。

2021年,国内某企业已通过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竞争取代了3M,成为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的第一大光学胶原材料供应商,占据了Kindle 80%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随着东材科技、长阳科技等龙头企业引领光学膜产业突破“卡脖子”,本土的高端材料将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加快“基膜-离型膜-MLCC等”产业链的国产替代进口进程。

总的来说,在材料领域,技术创新是原动力。尽管费钱、费时,但有这些中国企业拒绝“卡脖子”,能在国产替代的方向先做出来并做得更好。如此,中国光学膜产业不怕“卡脖子”,指日可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