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前沿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市持续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布局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六大未来产业。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一、未来产业布局
南京市未来产业从各区优势出发,明确主攻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以栖霞区中国(南京)智谷、麒麟科创园(高新区)、软件谷为主要节点,以江北新区和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两翼;第三代半导体以江宁开发区、浦口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元宇宙以江宁高新区作为发展先导区;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依托江宁开发区打造百亿级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产业集群;储能与氢能以江北新区、六合区、江宁区为发展重点。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二、未来产业发展现状
在政策的支持下,南京市未来产业具备一定的发展成效,产业规模显著。预计到2025年,全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未来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数据来源:南京市工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1.新一代人工智能
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和服务已涵盖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和应用示范层等各领域,在人工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聚集了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企业400多家。2022年,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200亿,并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预计到2025年,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5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第三代半导体
南京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构建了从设备、材料、芯片、器件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集聚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2022年南京IC设计业营收规模位列全国第六,营收过亿元的设计企业数量超50家,位居全国第四。
3.基因与细胞
南京市具备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丰富的创新资源以及优质的医疗资源,基因与细胞产业具备发展基础,江北新区已汇聚一批国际化高端项目资源。2021年3月,南京江北新区启动建设基因与细胞实验室,当前实验室已拥有1.5万平方米载体空间,5000余套基因和细胞相关科学仪器设备、8大类300余项专业服务资质。
4.元宇宙
南京市元宇宙产业布局较早,在产业布局、政策引导、企业集聚等方面已形成较好生态。江宁高新区获批“南京市元宇宙产业先导区”称号,集聚了以灵境元宇宙研究院、百度移信、完美世界等一批元宇宙领域重点企业和平台,初步形成了“研究院+产业联盟+先导区/集聚区”的创新发展态势。
5.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
南京市于2011年开始布局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产业,是未来网络产业最早布局和核心布局的城市,也是未来网络技术的发起和策源地。目前,相关产业人才数量、前沿研究成果、科技创新实力和产业化前景,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6.储能与氢能
目前,南京市储能与氢能重点企业约50家,产业规模平稳增长,逐步覆盖产业链核心节点。储能和氢能产业涵盖了储能设备制造及原材料供应、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系统应用、氢气生产、加氢站建设等全产业链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国电南京自动化和南京冠隆电力入围“2023中国储能行业十佳PCS供应商”。
三、重点企业
南京市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做好聚焦先行先试和产业集聚,打造重大平台载体;加强重点企业和项目引育,壮大产业规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南京市未来产业重点企业如下: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南京市加快培育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全市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0亿元以上,成为引领全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完成目标任务,南京市确定了发展未来产业的六大细分赛道。
新一代人工智能方面,将加强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并重点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应用推广。
第三代半导体方面,在电力电子、射频电子、光电子、第三代和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技术瓶颈,促进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5G通信、轨道交通、智慧照明、光通信等产业领域应用。
基因与细胞方面,聚焦基因组学新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和细胞治疗等重点领域,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在关键工艺、上下游核心材料、产品开发方面形成产业集聚和协同,形成全国领先的基因与细胞全产业链布局。
元宇宙方面,围绕元宇宙重点关键技术布局重大科技专项,积极争取国家、省元宇宙重大科技成果在南京市率先应用和产业化转化,重点在工业制造、文旅、教育、商贸、城市治理等领域打造元宇宙场景应用。
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方面,打造全链条、高端化的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产业体系,推动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算力调度网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储能与氢能方面,推进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支持开展一批氢能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套加氢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