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是被美国、日本和欧洲垄断的,全球几乎所有的晶圆厂,都得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购买半导体设备,中国也不例外。
数据显示,2020年以前,中国晶圆厂中,85%以上的设备就需要进口,且是从这些地区进口,自给率不到15%。
但后来大家都清楚,美国的芯片禁令越来越严,到去年7月份时,美国已经联手日本、荷兰限制类型为10-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设备。
如果我们还依赖国外的这些设备来制造芯片,可以说,国内先进制程的突破几乎被堵死了,因为没有设备,寸步难行。
不过,困境之下,原本守候在产线外围的的中国设备商,却迎来了曙光,因为国产替代,遇到了最好的时候。
正如中国刻蚀机之父尹志尧博士说的那样,如果正常情况下,一家晶圆厂用了美国、日本的设备20多年,用的好好的,突然中国的一个新公司说‘你用我的新设备’,一般来说,人家是不愿意试用的,哪怕更便宜,也不愿意冒风险。
因为这种“市场验证”基础上衍生出的无形的信任壁垒,以及整体设备之间的兼容生态,才是国产设备商真正难以逾越的高山。
但如今国美国、日本的设备买不到了,你是就此停上不制造芯片了,还是用国产设备来替代试一试?我估计只要是脑子正常,都愿意试一试。
于是,于是过去一两年,中国的国产设备厂商,得到了上线测试的机会,而中国在半导体上游的国产化率,有了一个快速的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时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还不到15%,但到了2023年时,预计超过了30%,应该在35%左右了。
而从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的业绩来看,除了光刻机,几乎所有细分龙头都实现了大幅利润增长,少则翻倍,高则翻十倍,很明显,中国半导体设备公司纷纷走上牌桌,开始和欧美日的厂商博弈了。
事实上,半导体设备一旦进入生产线,与下游客户一旦合作,便是长期绑定,国产设备一定替代了国外设备,这种替代关系就是长期的。哪怕禁令解除,轻易也不会再更换。
国内市场这么大,是半导体设备最大单一市场,足够撑起众多的设备厂商了。所以,当国产化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共识,国外的半导体设备企业,就会逐步慢慢的出局,这估计是美国万万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