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南电竞app
反重力技术有可能吗,中国反重力技术研发现状
2024-06-04 来源:贤集网
4868

关键词: 反重力技术

反重力技术是沿用习惯名称,系指通过部分或全部抵消惯性质量效应,从而部分或全部消除飞行器重力,实现飞行器高速或光速飞行的全新技术手段。


反重力技术有可能吗?

根据磁力泵原理,特定磁场中通电水银在安培力作用下,可在圆环形容器中做圆周运动,设水银在半径为5m圆环形容器中每分钟旋转4800转,质子本体约化磁场厚度Δ仍为1mm,则水银原子核中单个质子本体产生的反惯性质量约为9.729×10-25kg,是质子本体质量5.815×102倍,在此条件下,100吨重飞碟需要约0.172吨或172kg的水银作为反重力效应物质使用。如果质子本体约化磁场厚度Δ达不到1mm,比如说只能达到1μm即百万分之一米,则同样转速条件下,水银原子核中单个质子本体产生的反惯性质量约为9.729×10-28kg,小于质子本身惯性质量,则水银高速旋转以产生反重力效应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能作为飞碟反重力效应物质使用。

鉴于在特定超强磁场中沿特定方向高速运动质子的反重力效应远超同等环境下高速运动电子的反重力效应。飞碟应选择特定磁场中沿特定方向高速运动质子或等离子体作为反重力效应粒子。装置结构原理类似于粒子加速器。

飞碟是以零惯性质量或者微小惯性质量飞行,乘员受力是加速度乘以惯性质量,惯性质量为零,加速度即使巨大,乘员受力仍然是零,或者受力很微小。

飞碟的反重力装置和质子加速器类似,关键是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相互转化,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和磁场环绕平面垂直的正引力场,也可以产生反引力场。


反重力经典实例:正、负电子对转化为伽玛光子对时惯性质量抵消原理

(1)电磁波传播的实质就是两个磁场、电场相反的光子组合成光子对在一起成对地以光速滚动前进,光子对的圆周长即为光波波长,如正、负电子对转化为伽马光子对时就是如此。与精细结构常数相联系,转化成光子对体积将发生膨胀,此时光子对半径是对应正、负电子半径的约137倍。

(2)正、负电子对转化为伽马光子对时惯性质量相互抵消的实质是对应光子对中代表惯性质量特性的涡旋磁场处处同步、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从而相互抵消,故光子对的惯性质量即静止质量为零,当惯性质量为零时,瞬间即以光速传播(下图)。


正、负电子对转化为伽马光子对的电场、磁场相互抵消示意图


反重力的实质就是利用电子或质子本体在特定超强磁场中运动时形成的磁场运动效应,抵消物体惯性质量在加速度a时对磁场线产生的扭曲效应,即以形成约化反惯性质量(与能量质量有区别)达到抵消惯性质量的效果。


中国反重力技术研发现状

虽然反重力这一概念,让“磁悬浮技术”听起来极为高大上,但实际上其运行原理却并不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给列车一个稳定的磁场反作用,使其能够抗拒地心引力的作用,达到一个“磁性悬浮”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之为磁悬浮!

一提到磁悬浮,大家都会想到高铁,磁悬浮列车。

按时间来推算,中国对于磁悬浮列车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早在1986年时,西南交通大学就率先召开了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技术研究大会,开启了中国磁悬浮列车发展之路。之后在1989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就已经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磁悬浮试验样车。



第一台磁悬浮试验样车


而到了1994年时,中国的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可载人磁浮车及其试验线。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英国、苏联、韩国之后,第六个成功研制磁悬浮列车的国家。其磁悬浮技术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西南交大磁悬浮技术研究所所长连级三教授的透露,此次中国研制的载人磁浮车采用的就是常导磁悬浮技术,且此技术完全由中国自己研发主导。

在此之后,中国对于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并未止步,不仅修建了多条实验线路,甚至还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高温超导磁浮列车,开创了全球技术先河。可以说中国的磁悬浮技术正在逐步奔向商用。



除此之外,磁悬浮在中国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变种应用,那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航母电磁弹射技术。要知道航母舰载机的起飞距离极短,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将速度迅速提升。而中国新推出的高速磁浮车加速到每小时600公里,只需要3.5分钟。这种加速水平无疑当前机械技术难以达到的。事实上,当前中国航母的电磁弹射比磁悬浮列车犹有过之,这对于当前的国防科技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提升。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目前在磁悬浮技术上已经从落后走到了世界领先。尤其是此次中国推出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更是让中国成为世界磁悬浮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

反重力的研究和探索是挑战与颠覆传统科学,其过程可能是艰苦曲折的,但前途是诱人的;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反重力技术表示怀疑,而当未来见到含行星结构的反重力装置时,其先进性便无可争议;可以预见,世界各国将展开一场轰轰烈烈地反重力技术革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