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产业进入爆发前期
光芯片在提升计算机运算速率上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光子芯片替代微电子芯片将是大势所趋。
[光进电退]演进至芯片内部,光芯片与微电子芯片比较,在算力、能耗、成本、尺寸方面优势明显。
从产业链来看,下游及终端客户对上游光子器件的要求更加精密、轻薄,加工工艺更加高效、精准、复杂。
随着下游智能手机摄像、识别模组的升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安防监控摄像机的智能化到无人机的普及等,直接带动光子器件的市场需求。
同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从4G到5G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消费电子中的应用、芯片材料的改良改进等外部技术的进步,光子产业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 Markets预计,到2023年,全球光子学市场的规模将从2017年的520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780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
市场需求增长主要是受到信息通信技术、医疗技术、生命科学、自动化视觉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增长的驱动。
有望带动产业进入[从电到光]
光子芯片技术有望带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进入[从电到光]的转变,并在未来光存储、光显示、光互联、光计算,以及医疗卫生和航天、国防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球部分国家正在加紧进行科研和产业布局,可以预见是,未来谁能率先在光子技术上实现突破,谁就能抢占信息技术产业链的制高点。
2018年1月,国家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光电子器件发展五年路线图(2018-2022),其中明确提及了中国光通信器件产业目标:
2022年中低端光电子芯片国产化率超过60%,高端光电子芯片的国产化率突破20%;
2022年国内企业占据全球光通信器件市场份额的30%以上,有1家企业进入全球前3名。
光子能够对现有的电子芯片性能进行大幅度提升,解决电子芯片解决不了的功耗、访存能力和计算机整体性能等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电子芯片主要应用于计算和存储领域,而光子芯片可以在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及信息显示等领域催生众多新的应用场景。
由于其与CMOS工艺兼容的特点,以及量子计算的推进,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还有IBM、英特尔等传统芯片龙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研究。
国内已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
有国内的光量子计算公司,已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和超高速光子芯片核心技术与工艺,从设计、流片到封装测试,再到系统集成和量子算法,实现了光量子计算芯片的全链条研发。
2020年4月29日,在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某实验室内,教授正在调试光电检测设备如今的光芯片,最难的仍然是高精度的微纳加工技术。
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学,通过研制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和优化实时后处理,发明了速率达18.8Gbps、迄今最快的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日前国内一家公司曦智科技发布了新一代光子计算处理器PACE,1GHz频率下某些运算的性能就是GPU的数百倍了。
芯片替代电子芯片的可能性
当制程降至7纳米以下时,极易出现电涌和电子击穿问题,也就是已经很难完美地控制电子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集成电路的尺寸微缩最多到2030年就会达到物理极限,亟需寻找创新发展的出路。
电子芯片尺寸降到极致时会出现功耗墙难题,巨大的耗能压力就是计算机发展的最大技术障碍之一。
由于CMOS半导体功耗密度已接近极限,所以必须寻找新途径、新结构、新材料。
过去几十年中处理器的性能以每年约55%的速度提升,而内存性能的提升速度约为每年10%,简单来讲就是大量信息存储不过来、计算不过来。
电子芯片性能提升的同时,性价比在降低。业界普遍认为,28纳米是芯片性价比最高的尺寸。
更复杂的GAA结构的设计成本只会更高,这仅是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中的设计环节。
光子芯片与电子芯片最大区别之处就是它的信号不同光子芯片,它的信号是光信号。
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是电子芯片,人工智能时代将更多地依托光子芯片,光子芯片是未来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支撑。
光子芯片未客服的难点
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系统性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不固定,辅助设计工具不完善。
光子芯片制造并不容易—它内部的器件都是三维结构,集成要考虑的因素就变多了,同时还引入了光学相关因素,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结构。
加工的材料也不单纯是硅,还有化合物,这让制造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
硅光芯片和InP类的光芯片,都涉及光的耦合,物理模型不好建立,同时制作成本也比传统芯片高。
结尾:
对我国而言,既要在传统赛道电子芯片领域尽快补短板,也要尽早在光子芯片等新赛道布局发力。
双管齐下,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努力争取实现[非对称赶超]。